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肾阴虚型病证结合模型构建与评价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5:26
本文关键词: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肾阴虚型病证结合模型构建与评价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构建和评价地塞米松致骨质疏松肾阴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方法取雌性昆明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药物反证组(六味地黄丸),每组15只。模型组与药物反证组小鼠采用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进行造模,对照组小鼠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肌注以作对照,药物反证组小鼠在造模的同时,予六味地黄丸混悬液灌胃反证治疗。通过动态量化评定小鼠症状体征(quantitative score of symptoms and signs, QS S S),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雌二醇(estradiol,E2)及血浆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等评价肾阴虚证;通过动态观察小鼠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变化及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等评估骨质疏松症情况。 结果①QSSS评分:造模后模型组小鼠逐渐出现烦躁,活动频繁,毛发枯槁无光泽、易脱落,饮水增多,小便赤黄等类似肾阴虚的表现,至造模4周后,表现趋于稳定。6周时,模型组小鼠QS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药物反证组小鼠QS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药物反证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②血液学指标: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CTH、TSH及cAMP/cGMP明显升高(P0.01,P0.01,P0.05),E2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反证组小鼠血清E2升高(P0.01),而ACTH、TSH及cAMP/cGMP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反证组血清ACTH与TSH明显升高(P0.05,P0.01),而E2与cAMP/cGMP两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5)。③BMD: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股骨近端及腰2椎BMD逐渐下降,4周后BMD趋于稳定。6周时,模型组小鼠股骨近端及腰2椎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P0.05);药物反证组小鼠股骨近端及腰2椎BMD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P0.05);药物反证组小鼠股骨近端及腰2椎骨BMD,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05)。④骨组织病理学:6周时,模型组小鼠可见骨小梁变细变薄,数目减少,形态结构欠规则,排列紊乱,髓腔扩大,少量微骨折等。药物反证组小鼠骨小梁略细,形态尚规则,排列尚整齐,部分区域骨小梁间隙略有增大,与对照组组织学表现类似。 结论利用地塞米松作为病证结合模型“病”与“证”共同的造模因素,构建肾阴虚骨质疏松症病证结合模型是可行的,其造模因素单一,干扰因素少,可控性相对较强,是值得推广的动物模型。
【关键词】:肾阴虚 骨质疏松症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59;R-33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前言9-11
-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11-14
- 1. 实验动物11
- 2. 主要实验药物与试剂11
- 3. 主要实验器材11
- 4. 实验方法11-12
- 4.1 分组与造模方法11
- 4.2 六味地黄丸制备与给药11-12
- 5. 检测指标与方法12-13
- 5.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12
- 5.2 体质量及脏器指数测定12-13
- 5.3 血液学指标检测13
- 5.4 骨密度测定13
- 5.5 组织病理学观察13
- 6. 统计学方法13-14
- 二、结果14-18
- 1. 小鼠症状体征量化评分14-15
- 2. 小鼠体质量比较15
- 3. 小鼠脏器指数比较15-16
- 4. 血清ACTH、TSH、E2浓度比较16
- 5. 血浆环核苷酸浓度比较16-17
- 6. 股骨近端及腰椎骨密度变化17
- 7. 腰椎组织病理学改变17-18
- 三、分析与讨论18-23
- 1.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18
- 2. 骨质疏松病证结合模型构建意义18-19
- 3. 病证结合模型的构建模式19
- 4. 糖皮质激素与骨质疏松症模型19-20
- 5. 糖皮质激素与肾阴虚证模型20
- 6. 病证结合模型的评价20-23
- 6.1 症状和体征观察21
- 6.2 血液学指标检测21
- 6.3 方证相应,以方测证21-23
- 四、小结23-24
- 结论24-25
- 参考文献25-31
- 附1图31-37
- 致谢37-38
- 附2文献综述38-50
- 参考文献44-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辉;试论多因素复合制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思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纪冬琛;李昌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作、评价与展望[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陈小野;证候动物模型诊断依据的设想与评价[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1期
4 赵慧辉;王伟;;病证结合证候模型研究基本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5 刘蕾;郭淑贞;王伟;;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8期
6 傅晓晴;;现代医学疾病动物模型中医“证”的诊断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10期
7 张月峰,韩景献;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3期
8 傅晓晴,林若勤,武一曼,胡望平,陈敏,徐翔宇,吴绍銮,陈秀芳;腺嘌呤制作肾阳虚型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的生化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苗明三;对中医药研究中动物模型应用的探讨[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年01期
10 金祝秋,郭建生,彭芝配,蒋孟良;大鼠风寒湿痹证模型的建立与前列腺素E_2的关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518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183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