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纹伊蚊 遗传多样性 COI 微卫星 气候区划
【摘要】: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起源于亚洲,又名“亚洲虎蚊”,它的分布南至印度尼西亚,西至印度,东北至日本和韩国,遍及我国东部大多地区。现今白纹伊蚊已扩散至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及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北部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近年来,白纹伊蚊的迁移和扩散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被ISSG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列为全球一百种恶性扩散的物种之一。白纹伊蚊作为重要的病毒媒介,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等多种疾病。本课题对中国的白纹伊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探索中国白纹伊蚊的群体遗传结构、种群多样性,为相关疾病的风险评估、预报预警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课题选取了线粒体基因中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0I)和7个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对中国境内的白纹伊蚊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1)线粒体COI基因和7个微卫星位点数据共同表明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COI序列白纹伊蚊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d)平均值为0.87541,核苷酸多样性(π)的平均值为0.00185;微卫星数据的种群观察杂合度(Ho)为0.390-0.795,期望杂合度(He)为0.460-0.700,种群的等位基因数为5.000-10.857。中国的海南省和云南省各种群相比于其他地区表现出比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遗传分化也比较明显。(2)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全国21个种群共计672只白纹伊蚊进行种群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微卫星位点均呈现高多态性,然而大多数种群的大部分位点偏离遗传平衡定律(哈迪—温伯格定律),表明等位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发生了迁移、突变或者选择作用。(3)线粒体COI基因和微卫星位点这两个遗传标记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白纹伊蚊种群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带对于白纹伊蚊种群结构产生明显影响。云南省和海南省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潮湿温暖的气候为白纹伊蚊种群多样性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4)通过这两个遗传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距离及系统进化树研究表明,海南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的白纹伊蚊关系更近,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区划一致,另一方面与滇藏公路、滇藏贸易相关;而广东以北地区的白纹伊蚊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很可能的原因是都处于同一气候带。本课题分析了中国白纹伊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气候区划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白纹伊蚊与相关疾病传播风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白纹伊蚊 遗传多样性 COI 微卫星 气候区划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84.1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一、研究背景10-16
- (一) 白纹伊蚊概述10
- (二) 白纹伊蚊全球分布和扩散10-13
-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13-16
- 二、研究目的16-17
- 三、研究内容17-18
- 四、材料和方法18-28
- (一) 主要试剂和仪器18-19
- (二) 白纹伊蚊基因组DNA的提取19-20
- (三) 白纹伊蚊线粒体COI基因研究方法20-24
- (四) 白纹伊蚊微卫星标记研究方法24-26
- (五)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统计分析26-27
- (六)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统计分析27
- (七) 伦理学论证27-28
- 五、结果28-62
- (一) 白纹伊蚊线粒体COI基因多态性分析28-35
- (二)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白纹伊蚊种群结构和基因流35-39
- (三)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白纹伊蚊系统发育分析39-47
- (四) 白纹伊蚊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47-56
- (五) 基于微卫星的白纹伊蚊种群结构和基因流56-58
- (六) 基于微卫星的白纹伊蚊种群间关系58-59
- (七) 基于微卫星的白纹伊蚊种群聚集分析59-62
- 六、讨论62-71
- (一) 中国白纹伊蚊线粒体COI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62-64
- (二) 中国白纹伊蚊微卫星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64-65
- (三) 中国白纹伊蚊种群的种群结构和基因流65-67
- (四) 不同气候区域对白纹伊蚊种群多样性的影响67-68
- (五) 线粒体COI基因与微卫星标记的比较68-69
- (六) 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对疾控工作的借鉴意义69-70
- (七) 本研究的创新点70
- (八)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建议70-71
- 七、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76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丕玉,董利民;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的储存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3年01期
2 孙传红,江洪涛,李怀菊,程鹏,王怀位;白纹伊蚊卵储存方法探讨[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年04期
3 景晓;李兆凰;霍新北;张世水;宫学诗;;山东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生态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3期
4 Usavadee Thavara;郑剑宁;杨定波;裘炯良;;引诱物和产卵载体对白纹伊蚊产卵效果评价[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年05期
5 李国太;傅鸿;郭玉红;贾玉新;赵光军;;甘肃省嘉陵江流域首次发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年02期
6 王乾章;福州地区白纹伊蚊一年生态观察研究[J];昆虫学报;1962年04期
7 孙正;南阳地区白纹伊蚊生态学的调查[J];昆虫学报;1979年02期
8 崔可伦;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自育性[J];昆虫学报;1982年03期
9 高巨真,曾昭玉,薛景珉,黄平益,赵俊萍,曹念厚;白纹伊蚊寿命的研究:实验室内雌蚊的存活[J];昆虫学报;1984年02期
10 陈汉彬;赵红;高根宝;王绍辉;;贵州赤水竹林区的蚊相及白纹伊蚊的分布与人居关系调查[J];贵州科学;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丽亚;;白纹伊蚊监测方法的初步探讨[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郑学礼;王春梅;张超;戴目巍;栾浩;王风平;吴淡娟;陈文霞;;四种光敏剂毒杀白纹伊蚊幼虫的实验室与野外应用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莫庆炎;马学文;李明伟;;天气对白纹伊蚊在香港为患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董芳;付永锋;程训佳;;白纹伊蚊唾液变应原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A];中华医学会2010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中欧变态反应高峰论坛参会指南/论文汇编[C];2010年
5 谢超;赵彤言;杨发青;董言德;陆宝麟;;登革2型病毒在白纹伊蚊体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何林;李雪梅;陈戊申;;诱蚊诱卵器监测白纹伊蚊效果评价[A];2012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毅彬;赵彤言;冷培恩;;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研究[A];第25届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资料汇编[C];2008年
8 赵星;左丽;舒丽萍;;白纹伊蚊贵州不同地方株对登革病毒垂直传递能力的实验研究[A];第6次全国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莫庆炎;李建威;;香港近年天气与健康的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振毅;白纹伊蚊密度高 防止传播登革热[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2 彭锦;从“纨绔子弟”说“登革”[N];广东科技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魏鑫;防患于未然控制虫媒到不足为害(下篇)[N];保健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吕博;花蚊白天咬 库蚊晚上叮[N];北京社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奕基;城市化对广州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的影响以及新型捕蚊器BG Sentinal Trap的捕蚊效果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邓婉;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驱避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张令要;白纹伊蚊种群监测与控制新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恒端;南京市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吴锦雅;白纹伊蚊micro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6 邓天福;淡色库蚊与白纹伊蚊产卵引诱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吴家红;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8 刘美德;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对登革2型病毒中肠感染屏障与病毒受体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站;白纹伊蚊唾液腺C-型凝集素2的原核表达与组织表达特性[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罗林峰;2014年深圳市坪山新区主要病媒生物监测及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杨舒然;中国白纹伊蚊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
4 吴凡;中国白纹伊蚊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及登革热的风险评估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帅淑芬;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及新型捕蚊器BG-Sentinel trap的捕蚊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刘倩颖;江苏省不同口岸白纹伊蚊遗传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7 章龙;厦门蚊种调查与白纹伊蚊种群构建及其生物学特征和毒理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任晓燕;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毒杀作用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吕慧芳;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作用机制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10 黄恩炯;白纹伊蚊及其天敌褐尾库蚊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4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2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