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的基因分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弧菌 PFGE MLVA VNTR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探明深圳地区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流行血清型,了解自2006年以来副溶血弧菌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差异和其流行趋势,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数据库,为传染来源的追踪和爆发疫情的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本课题将从血清学分型、PFGE分型、MLVA分型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从而逐步完善PFGE数据库网络,并建立MLVA方法体系,然后进行应用性评价,建立MLVA数据库,进行相关聚类分析。 方法:(1)收集2006-2011年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并血清型归类,这些菌株均来自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中心菌种保存库。其主要从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深圳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哨点监测网中获得;(2)筛选菌株,对其进行纯培养,采用细胞裂解,菌株包埋,酶切法对其进行PFGE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成像系统分析,再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3)纯培养上一批菌株,用水煮法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扩增,并送出去测序,再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MLVA聚类分析,并结合PFGE分析结果作进一步对比与探讨。 结果:(1)本实验对包含2006-2011年的197株VP菌株全部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出31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最主流的血清型为03:K6,所占比例为45.18%;其次为04:K8,对应比例为10.15%;O1:K25次之,对应比例为7.11%,位居第三位;(2)99株临床与食品外环境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共得到90种不同的PFGE带型,分型效率达到99.77%;98株食源性疾病暴发来源的副溶血弧菌经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共得到26种不同的PFGE带型,分型效率达到87.71%;(3)采用6个VNTR位点对深圳地区的99株临床及食品外环境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进行MLVA聚类分型。由结果可知,99株VP菌被大致分成96个MLVA型别和90个PFGE型别,其分辨系数分别为99.91%和99.77%;采用6个VNTR位点对深圳地区的98株食源性疾病暴发来源的副溶血弧菌进行MLVA聚类分析。由结果可知,98株VP菌被大致分成50个MLVA型别和26个PFGE型别,其分辨系数为97.14%和87.71%。结合9起确定暴发案例和2起疑似暴发案例结果,MLVA比PFGE有着更好的成簇率与聚集性,对暴发疫情的判断更灵敏,识别能力更强,启动流行病学调查更有说服力。 结论:(1)深圳地区临床来源的VP菌株最主流血清型为03:K6,其次是O4:K8, O3:K29,01:K25等类型,食品外环境来源的VP菌株血清型多样化,呈分散趋势。(2)MLVA6个位点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分离自临床、食品及外环境来源的VP菌株都能很好的分型,MLVA相对于PFGE,具有更高的分辨力,操作更为简单,成本更低廉,结果更准确。(3)MLVA6个位点,即TR2、TR4、 TR5、TR8、TR9、TRIO的联合应用适合于VP的分子分型监测和暴发疫情的分析,既节省工作量和工作成本又分型准确。MLVA方法比PFGE在某种程度上能更好的确定和判断暴发从而追溯暴发源头,特别是在暴发疫情的早期发现中,有更好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 PFGE MLVA VNTR 基因分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8
【目录】:
- 目录4-5
- 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略词表9-10
- 前言10-12
- 第一部分 副溶血弧菌的血清型分型12-19
- 材料与方法12-14
- 结果14-17
- 讨论17-19
- 第二部分 副溶血弧菌的PFGE分型19-40
- 材料与方法19-31
- 结果31-38
- 讨论38-40
- 第三部分 副溶血弧菌的MLVA分型40-56
- 材料与方法40-44
- 结果44-54
- 讨论54-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综述60-74
- 参考文献71-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4-75
- 致谢75-76
- 个人简历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潘劲草,陈坤;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年03期
2 陈志;郑幸福;陈佳;;结核分支杆菌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9年17期
3 邓先余;王智学;陈晓艳;何建国;;以16S和16S—23S rDNA间区为靶区建立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PCR快速检测技术[J];海洋与湖沼;2007年06期
4 蔡心安;;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年05期
5 李志峰,聂军,陈义忠,戴迎春,李建栋,吴彩云;一种快速检测副溶血弧菌的PCR方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6 马妍;李健;王群;何玉英;王斌;;建立PC-PCR法快速、半定量检测养殖环境和水产动物中的致病性副溶血弧菌[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S1期
7 王华丽;史贤明;杨官品;;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4期
8 刘涛;房师松;王艺;林一曼;石晓路;李迎慧;邱亚群;扈庆华;张仁利;;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溯源及毒力基因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10期
9 何晖;邓庆丽;李秀珍;黎淑端;刘振熙;;检测水产品食物中副溶血弧菌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J];热带医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刘弘,王科家,杨召萍;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10期
,本文编号:554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5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