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消斑灵干预

发布时间:2017-07-30 03:12

  本文关键词: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消斑灵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黄褐斑 肝气郁证 消斑灵 小鼠模型


【摘要】:目的:1.检测小鼠皮肤、肝脏组织中SOD活度、MDA含量,观察小鼠体质量、行为学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初步建立系统、科学的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评价规范;2.消斑灵干预模型,探讨消斑灵对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疗效,初步阐释本药物治疗黄褐斑的可能机制,为药物进入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1.通过旷场实验、悬尾实验筛选健康雌性昆明种小鼠进入实验,采用局部紫外线照射+黄体酮全身攻击的同时进行束缚的方法进行模型的制备,以体质量、行为学等宏观指标,皮肤、肝脏组织中SOD活度、MDA含量以及皮肤黑色素细胞病理形态学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模型。2.按照上述方法筛选合适小鼠进入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消斑灵高剂量组、消斑灵中剂量组、消斑灵低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造模期结束后给予药物干预28d,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1.造模28d后,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和旷场实验总得分显著减少,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模型组小鼠皮肤和肝脏组织中SOD活度显著降低(P0.05,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01);在皮肤黑色素细胞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结果中,正常组小鼠皮肤中未见黑色素细胞,几乎无阳性表达,而模型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明显增多,聚集成簇分布或散在于基底细胞和棘细胞层,呈强阳性表达,黑色素细胞的个数、平均光密度、数密度均有显著性增高(P0.001)。2.药物干预模型后,与模型组相比较,消斑灵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对小鼠宏观指标结果有显著性改善(P0.05,P0.01,P0.001);消斑灵高剂量组小鼠皮肤、肝脏组织中SOD活度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消斑灵中剂量组小鼠皮肤、肝脏中MDA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1);药物干预后,各给药组小鼠棘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显著减少,黑色素阳性表达有显著减弱。 结论:局部紫外线照射+黄体酮全身攻击的同时进行束缚的方法成功建立了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消斑灵对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强机体疏肝解郁功能等有关。
【关键词】:黄褐斑 肝气郁证 消斑灵 小鼠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32;R285.5
【目录】:
  • 提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实验一: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建立12-25
  • 1 实验材料12-14
  • 1.1 实验动物12
  • 1.2 药品及试剂12
  • 1.2.1 模型制备主要药品与试剂12
  • 1.2.2 免疫组化实验主要药品与试剂12
  • 1.3 主要仪器及器材12-13
  • 1.4 相关溶液配制13-14
  • 2.方法14-19
  • 2.1 实验小鼠的筛选及分组14-15
  • 2.1.1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14-15
  • 2.1.2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15
  • 2.2 动物模型制备方法15
  • 2.3 小鼠皮肤、肝脏组织取材及指标测定方法15-16
  • 2.4 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病理形态学观察16-19
  • 2.4.1 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制备16-17
  • 2.4.2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17-19
  • 2.4.3 免疫组化切片检测及数据分析19
  • 2.5 统计方法19
  • 3.实验结果19-25
  • 3.1 小鼠宏观指标结果19-21
  • 3.1.1 两组小鼠体质量比较19-20
  • 3.1.2 两组小鼠旷场实验总得分比较20
  • 3.1.3 两组小鼠悬尾实验结果比较20-21
  • 3.2 组织中 SOD 活度检测结果21
  • 3.3 组织中 MDA 含量检测结果21-22
  • 3.4 皮肤黑色素细胞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结果22-23
  • 3.4.1 正常组22
  • 3.4.2 模型组22-23
  • 3.5 皮肤黑色素阳性细胞的病理图像分析结果23-25
  • 3.5.1 两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的个数比较23
  • 3.5.2 两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数密度比较23-25
  • 实验二:消斑灵干预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25-36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25-26
  • 1.1 实验小鼠的筛选及分组25
  • 1.2 给药方法及剂量25
  • 1.3 小鼠组织取材以及指标检测25-26
  • 2.实验结果26-36
  • 2.1 小鼠宏观指标结果26-29
  • 2.1.1 各组小鼠体质量增加比较26-27
  • 2.1.2 各组小鼠旷场实验总得分比较27-28
  • 2.1.3 各组小鼠悬尾实验结果比较28-29
  • 2.2 组织中 SOD 活度检测结果29-30
  • 2.3 组织中 MDA 含量检测结果30
  • 2.4 皮肤黑色素细胞免疫组化实验检测结果30-34
  • 2.4.1 正常组30-31
  • 2.4.2 模型组31
  • 2.4.3 消斑灵高剂量组31
  • 2.4.4 消斑灵中剂量组31
  • 2.4.5 消斑灵低剂量组31
  • 2.4.6 阳性药对照组31-34
  • 2.5 皮肤黑色素阳性细胞的病理图像分析结果34-36
  • 2.5.1 各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的个数比较34
  • 2.5.2 各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平均光密度、数密度比较34-36
  • 讨论36-44
  • 1 黄褐斑概述36
  • 2 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制备与评价36-40
  • 2.1 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制备36-37
  • 2.2 黄褐斑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评价37-40
  • 2.2.1 对黄褐斑小鼠模型的评价37-39
  • 2.2.1.1 组织中 SOD 活度检测38
  • 2.2.1.2 组织中 MDA 含量检测38
  • 2.2.1.3 皮肤黑色素细胞免疫组化实验38-39
  • 2.2.2 对肝气郁证小鼠模型的评价39-40
  • 2.2.2.1 肝气郁证与体质量39
  • 2.2.2.2 肝气郁证与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39-40
  • 2.2.2.3 肝气郁证与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40
  • 3 消斑灵组方依据及其可能作用机制40-42
  • 3.1 乌梅40
  • 3.2 五味子40-41
  • 3.3 焦山楂41
  • 3.4 山茱萸41
  • 3.5 川芎41-42
  • 3.6 醋香附42
  • 3.7 丹参42
  • 4 问题与展望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51
  • 综述51-57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附录:缩略词表58-59
  • 论文著作59-60
  • 详细摘要6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多;;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7年09期

2 乔明琦,张惠云,陈雨振,韩秀珍,姚泽贤,刘长华,宋承木;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的理论思考[J];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05期

3 叶世龙;;黧黑斑研究源流犀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12期

4 汪南;陈家旭;吴晓丹;;肝郁型黄褐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现有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5期

5 张理平;张海燕;李孝栋;王英豪;;28味中药酸性成分提取物影响黑素合成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11期

6 潘扬,曹亮,刘世聪,许惠琴,项晓人,朱苗花;建立黄褐斑实验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阮毅铭;;乌梅的化学成份及药理作用概述[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5期

8 冯安吉,海春旭;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刘成彬;张少聪;李青天;;香附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年04期

10 王文;山楂提取液对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592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92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