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微创动物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微创动物模型研究
【摘要】:目的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研究人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以小型动物为主,其椎间盘解剖结构与人体差异明显。山羊腰椎间盘解剖结构与人体相似,本研究用微创手术方法建立山羊腰椎间盘损伤退变模型,探索一种新的大型动物腰椎间盘退变造模方法。方法 20只成年波尔多山羊随机分为腰椎微创造模组(A组)、腰椎假手术组(B组)。术前A、B组使用MRI测量腰椎间盘原始数值,腰椎微创造模组(A组)使用全内窥镜腰椎微创手术方法制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腰椎假手术组使用相同操作而不损伤腰椎间盘。术后2个月复查腰椎MRI,动物空气栓塞处死后获取腰椎间盘标本,并进行组织固定、切片、染色。术前及术后按Videman椎间盘退变等级、Zhang Y的山羊动物椎间盘组织退变分级标准比较两组之间腰椎MRI影像学及细胞组织形态学评分,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o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腰椎微创造模组(A组)、腰椎假手术组(B组)经比较,MRI影像学评分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组织形态评分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基因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a、TGF-β、IL-1基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微创造模组(A组)、腰椎假手术组(B组)腰椎间盘MRI及组织形态学差异显著,从影像学及组织学上说明全内窥镜微创造模法成功建立波尔多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两组山羊HIF-1、TNF-a、TGF-β、IL-1基因表达差异从分子角度证明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微创动物模型造模成功。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山羊动物模型 微创手术
【基金】:江苏省卫生国际交流支撑计划 江苏省中医药局领军人才项目资助(BZ2008071) 江苏省生命健康科技专项(BL2012069)
【分类号】:R-332;R681.5
【正文快照】: 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相关病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是研究人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治疗方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关于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文献报道较多,备选动物种类及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繁多,但以鼠、兔居多,其椎间盘解剖结构与人体结构差异明显,并且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伟红;朱海波;马南;解品亮;邓红震;朱建民;;山羊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硬膜外胶原酶的注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6期
2 ;Feature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n rat's aging proces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An International Biomedicine,Biochemistry & Biotechnology Journal);2009年07期
3 张闻力;李涛;龚全;石锐;赵小丹;丰干钧;王贝宇;刘熹;刘浩;;三种方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芽;陈惠德;;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在椎间盘退变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1年04期
2 王文雅;张柳;王哲彦;苗家园;程潭;田发明;;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椎间盘退变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1年26期
3 陈少清;林建平;陈乐春;林先钊;李明;王诗忠;;腰椎导引术对慢性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4 李芳;刘金宝;;Orem自理模式干预对慢性腰腿痛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年01期
5 胡松;罗兴燕;刘阳;邹强;;椎间盘退变细胞及分子疗法研究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6 杨文宏;;五行健骨操对老年慢性腰背痛的社区干预效果[J];光明中医;2015年08期
7 翟沛;孙永强;岳宗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年08期
8 许成君;;射频联合胶原酶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3年06期
9 王俊井;雷刚刚;;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生理改变与诊疗技术的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10期
10 孔伟;陈振雨;冷向锋;;透明质酸对兔带软骨膜肋软骨自体异位移植后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成武;穆广态;梁定顺;王辉;刘飞;张宁;张富宁;;盘内注射亚甲蓝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佰川;功能性自组装多肽纳米纤维凝胶支架联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海龙;脂肪干细胞在壳聚糖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髓核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原威;IL-1刺激大鼠纤维环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及ERK信号通路抑制对IL-1诱导的大鼠纤维环细胞退变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熊承杰;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其受体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刘志恒;FasL在椎间盘免疫赦免缺失调控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谭延林;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模型中的修复作用[D];中南大学;2013年
7 祁俊菊;提高慢性腰背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护理干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孙旗;静水压下川芎嗪对兔椎体终板软骨细胞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刘青华;去势山羊骨质疏松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陈宇飞;miR-129-5p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玉恒;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0年
2 万中元;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张文芽;核因子kB、白介素-6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退变颈椎间盘中的表达[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曹启斌;退变椎间盘终板软骨中HMGB1与MMP-9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5 孙芬;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6 芦磊磊;多西环素在兔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3年
7 王坤;穴注阿是穴配合干扰电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卓瑞立;微创纤维环穿刺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D];郑州大学;2012年
9 王海;来源于人退变椎间盘的三种干细胞与BM-MSCs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工程应用的比较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迎虎;突出物CT值对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卯;熊蠡茗;周建国;杨述华;;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年02期
2 商卫林;李振宙;侯树勋;吴闻文;刘宁;李韶然;吴叶;;适合微创研究的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年01期
3 李振宙;侯树勋;董玲;商卫林;吴闻文;;胶原酶对大鼠急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体内磷脂酶A2活性的影响[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年01期
4 商卫林;刘宁;李振宙;侯树勋;刘茜;吴闻文;;胶原酶髓核溶解术后疼痛反应的机理——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年02期
5 赵鑫;赵新刚;张海龙;黄师;刘超乾;侯铁胜;;纤维环穿刺法与髓核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比较[J];解剖学杂志;2008年03期
6 李晓春;姜宏;刘锦涛;钱祥;;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0年04期
7 屈开钛;徐永清;王非;;实验介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8 席志鹏;周临东;谢林;;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杜文丙;尹来波;刘维钢;赵咏梅;卢慧;;外源性uPA对兔椎间盘作用的初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20期
10 吴曦;谭华炳;;椎间盘突出症经皮介入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振宙;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亚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动物试验研究及影像学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建文;钟远鸣;尹利军;李智斐;邓德茂;冀晶;马显生;;肥胖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联性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1年12期
2 肖增明,宫德峰;腰椎间盘退变与失稳的诊断和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22期
3 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基因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4 袁寒艳;雷玲;;腰椎间盘退变的候选基因研究进展[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5 何磊;王志峰;韩明舫;;腰椎间盘退变机理及防治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张文庆;姜杰;庞晓东;高春华;叶启彬;;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年21期
7 孔杰;胡有谷;;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年07期
8 樊守刚;王运涛;吴小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2期
9 戚晴雪;康然;谢林;;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10 刘增胜;方明;杨玲;孙屹岩;徐爱德;;腰椎间盘退变与其高度降低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才;沈霖;;腰椎间盘退变分子生物学因素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中青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夏仁云;俞猛;夏侃;李震时;梁新军;;腰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及基因治疗[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梅芳瑞;;腰椎间盘退变失稳吸收及其他[A];第四届全军腰腿痛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肢残康复护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金谷;赵凤东;范顺武;;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与腰椎间盘退变[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方国华;张居适;李志龙;;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曹国永;周跃;张峡;郝勇;;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时水通道蛋白1、3表达变化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毕衡;杨立丁;;经皮等离子消融治疗腰椎间盘退变[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辛龙;韩国灿;李钢;赵凤东;赵兴;范顺武;;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神经纤维长入的实验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熊晓芊;邵增务;杨述华;裴洪;;可控轴向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评价[A];泛长江流域骨科新进展暨第九届全国骨科护理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其昕;陈之青;李方财;;腰椎间盘退变时锥体终板的平坦化及其临床意义[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权学民;益气化瘀中药结合BMSCs移植干预腰椎间盘退变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王伟;磁共振T_(1p)、T_2Mapping及DWI定量检测技术诊断腰椎间盘退变的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骆阳;阿仑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超;HMGB-1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袁寒艳;职业接触与遗传易感性交互作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3 林鸿宽;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4 何勇;糖尿病对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0年
5 顾军;补肾活血舒筋方防治腰椎间盘退变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6 贾晓焕;腰椎间盘退变MRI定量分析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7 卢照应;腰椎间盘退变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8 李振华;MMP—12与腰椎间盘退变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9 方元;MRS、T2Map、DWI多种方法对腰椎间盘退变评价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10 杨海亮;P38MAPK信号通路与腰椎间盘退变关系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2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592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