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一个TetR家族转录因子Rv3066的调控功能分析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08 06:22

  本文关键词:一个TetR家族转录因子Rv3066的调控功能分析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结核分枝杆菌 Rv3066 药物外排泵 耐药性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以下简称M. tuberculosis)是最具破坏性的人类病原菌之一,随着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以下简称MDR-TB)的出现以及与HIV共感染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流行,该病原菌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M. tuberculosis的耐药性显得尤为迫切。Mmr(由 rv3065所编码)是M. tuberculosis中唯一一个属于SMR家族的药物外排泵,能识别并能有效排出大量抗菌剂,促使M. tuberculosis对这些抗菌剂产生内在抗药性。然而目前对Mmr的体内调控机制还研究得不清楚。巧合的是,TetR家族转录因子Rv3066与mmr基因处于同一个操纵子,推测Rv3066可能调控mmr的表达,进而影响M. tuberculosis的耐药性。因此本课题开展了Rv3066的功能分析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细菌单杂交实验和凝胶迁移率(EMSA)实验证明了转录因子Rv3066与mmrp存在相互作用;(2)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证明了Rv3066与mmrp在体内也存在相互作用;(3)通过EMSA实验发现转录因子Rv3066与mmrp结合模体可能位于其S2小片段中,进一步通过竞争实验证明转录因子Rv3066与S2片段的结合是特异的;(4)采用DNA酶足迹法(I)NaseI footprinting),鉴定出了转录因子Rv3066与 mmrp的结合模体;(5)采用p-半乳糖苷酶活性实验和实时定量PCR (qRT-PCR)实验证明了Rv3066为转录抑制子,抑制mmr基因的表达;(6)在Mycobacterium bovis Bacillus Calmette-Guerin(以下简称M. bovis BCG)中将rv3066的同源基因bcg_3091敲除之后,该菌株生长速率变慢,对Mmr外排泵底物吖啶黄、溴化乙锭(以下简称EB)产生抗性。综上所述,我们推测转录因子Rv3066为转录抑制子,在体内通过影响mmr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M. tuberculosis对药物产生抗性。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Rv3066 药物外排泵 耐药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78.911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缩略语表9-11
  • 1 前言11-23
  • 1.1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机制11-18
  • 1.1.1 耐一线抗结核药物的分子机制12-14
  • 1.1.2 药物外排泵14-18
  • 1.2 药物外排泵与基因调控18
  • 1.3 Mmr外排泵研究现状18-19
  • 1.4 TetR家族转录因子概况19-20
  • 1.5 转录因子Rv3066研究现状20-21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21-22
  • 1.7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22-23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3-39
  • 2.1 实验材料23-27
  • 2.1.1 培养基23
  • 2.1.2 酶和抗生素23-24
  • 2.1.3 菌株24-25
  • 2.1.4 质粒25-26
  • 2.1.5 引物26-27
  • 2.2 实验方法27-39
  • 2.2.1 分子生物学基本操作27
  • 2.2.2 细菌单杂交27-28
  • 2.2.3 M.bovis BCG感受态细胞的制备28
  • 2.2.4 电转化28-29
  • 2.2.5 质粒提取29
  • 2.2.6 蛋白质表达纯化及透析29-30
  • 2.2.7 抗血清制备30
  • 2.2.8 凝胶迁移率实验30-31
  • 2.2.9 DNA酶足迹实验(DNaseI footprinting)31-32
  • 2.2.10 敲除菌株的获得32-33
  • 2.2.11 Southern Blot33-35
  • 2.2.1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35-36
  • 2.2.13 实时定量PCR(qRT-PCR)36-38
  • 2.2.14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38
  • 2.2.15 生长曲线测定38-39
  • 3 结果与分析39-60
  • 3.1 细菌单杂交实验证明Rv3066与mmrp存在潜在的物理相互作用39-42
  • 3.1.1 rv3066基因片段及mmrp片段的获得39-40
  • 3.1.2 pBX-mmrp及pTRG-Rv3066质粒的构建40-41
  • 3.1.3 细菌单杂交实验证实Rv3066与mmrp存在相互作用41-42
  • 3.2 EMSA实验证实转录因子Rv3066与mmrp存在相互作用42-44
  • 3.2.1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质表达纯化42-44
  • 3.2.2 EMSA实验证实转录因子Rv3066与mmrp存在相互作用44
  • 3.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Rv3066与mmrp在体内也存在相互作用44-46
  • 3.4 启动子截短后EMSA实验进一步锁定结合位点46-48
  • 3.5 DNA酶足迹实验鉴定结合模体48-50
  • 3.5.1 DNA酶足迹实验48-49
  • 3.5.2 保守位点缺失后的EMSA实验49-50
  • 3.6 pMind-BCG3091敲除载体的构建及BCG/BCG3091::hyg菌株的获得50-56
  • 3.6.1 pMind-BCG3091敲除载体的构建50-52
  • 3.6.2 BCG/BCG3091::hyg敲除菌株获得52-54
  • 3.6.3 Southern Blot证实bcg_3091已被成功敲除54-56
  • 3.7 转录因子Rv3066为转录抑制子56-58
  • 3.7.1 β-半乳糖苷酶实验证实Rv3066对mmrp起阻遏调节作用56-57
  • 3.7.2 qRT-PCR实验证实Rv3066抑制mmr基因的表达57-58
  • 3.8 药物敏感性实验证明Rv3066的调控与M.tuberculosis抗药性有关58-60
  • 4 总结与讨论60-63
  • 4.1 总结60
  • 4.2 讨论60-63
  • 参考文献63-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进坤;;磷酸化作用对转录因子活性的调节[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93年05期

2 刘楠;陈依军;;转录因子——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靶点[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春霞;任少敏;李维才;;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录因子的表达[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4 林玫;刘辉国;;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国际呼吸杂志;2006年09期

5 金红;邱文冰;彭庚;王东明;李玉光;;睾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部分转录因子活性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6 张维山,冷启新;转录因子假结合体的基因治疗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7 陈子兴;转录因子和造血分化调控及其意义[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3期

8 李德,何国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年03期

9 江洪;基因表达与转录因子[J];生物学通报;1998年04期

10 李扬秋;转录因子GATA的发现及其在造血系统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秀丽;李扬秋;王震;杨力建;陈少华;张洹;朱康儿;韩忠朝;;转录因子GATA-1基因在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中的表达[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易可可;吴忠长;周洁;张麝龙;吴运荣;刘非燕;吴平;;植物磷饥饿调控转录因子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宗英;袁伯俊;陆国才;;活化转录因子4在辐射诱导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4 易可可;吴忠长;周洁;吴运荣;吴平;;植物耐低磷转录因子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胡明辉;胡令彦;周永明;陈海琳;;Th17/Treg相关转录因子在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及与中医肾虚分型相关性[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何男男;王文洁;薛晓锋;魏琦超;周岩;;HD-Zip转录因子研究进展[A];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黎芳;;转录因子FBI-1的研究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魏海明;田志刚;;转录因子对Th1/Th2分化的调控作用[A];第七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吕彦霞;张海娟;张梅;余小林;;植物NAC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十字花科蔬菜分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金肆;;基于ELISA技术的转录因子检测方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3:新药发现——寻找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洋;植物也会“抗洪”[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白毅;UXT蛋白可增强转录因子NF—κB活性[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胡德荣;“转录蛋白”调控异常可激活肿瘤细胞[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秘;多重组学手段研究蛋白UHRF2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2 徐冬玲;转录因子MEF2A、KLF2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韩晓敏;中间锦鸡儿3个非生物胁迫相关转录因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武正华;转录因子Sal-like protein 2调控p16~(INK4A)表达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郑广勇;哺乳动物转录因子及其靶基因的挖掘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刚毅;功能封闭性双链RNA在胃癌耐药相关转录因子验证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7 李婧;小鼠bHLH转录因子家族预测及其大脑调控网络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田云;转录因子JERFs功能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洪博;ERF转录因子TSRF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雪根;以转录因子为靶的抗肿瘤药物DECOY寡聚核苷酸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兴;水稻MYB转录因子TF865调控株高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牛芳芳;油菜NAC103与拟南芥WSK1转录因子分别调控ROS依赖的细胞死亡与低钾应答的分子机制解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为峰;黄瓜转录因子CsbZIP家族基因部分成员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阳云;茉莉酸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SmMYC2调控丹参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功能解析[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刘春华;玉米转录因子ZmPTF1基因的功能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龙田丹;转录因子ZmNAM056调控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7 仝颜丽;蓝光诱导转录因子NgAUREO1对酿酒酵母细胞大小调控机理及转基因酵母发酵能力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周灿;细胞抑癌因子p14ARF通过影响转录因子KLF6而负调控rRNA转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利伟;益艾康胶囊对HIV感染者Th9细胞及其转录因子PU.1表达的影响[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10 肖文贞;转录因子KLF15通过上调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1抑制细胞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8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38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