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及耐药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及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情况及菌株耐药性,以控制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分离自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临床标本,采用法国VITEK-2Compact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菌株210株,采用K-B纸片法检测菌株对9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从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外排泵基因,纯化基因扩增产物并测序,对比标准株基因序列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基因变异情况。结果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5.71%、57.62%、40.00%、72.86%、81.90%、68.57%、61.90%、70.95%和76.67%。PCR扩增铜绿假单胞菌oprM基因大小为849bp,mexB基因为232bp,mexR基因为719bp,mexT基因为638bp,mexZ基因为1 000bp,nfxB基因为827bp。基因序列对比显示,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8株发生mexR基因126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缬氨酸→谷氨酸;26株发生mexT基因26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亮氨酸→缬氨酸;9株发生mexZ基因氨基酸突变,突变位点和类型有两种:3株50位甘氨酸→组氨酸,6株138位亮氨酸→精氨酸;13株发生nfxB基因82位氨基酸突变,突变类型为精氨酸→亮氨酸。mexR、mexT、mexZ、nfxB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5.38%、50.00%、17.31%和25.00%。结论烧伤科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所选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些耐药性的产生与其外排泵基因的突变关系密切。
【作者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
【关键词】: 烧伤科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外排泵基因
【分类号】:R378.991
【正文快照】: 研究表明,烧伤科感染病原菌中出现了许多对临床常用治疗药物耐药的菌株,这一现象给烧伤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巨大困难,为了提高烧伤科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应该重视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及时分析其耐药现状[1]。烧伤科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转;9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及生化反应[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2 刘蓉,谢芬,周黎明,杨云霞,朱玲,王浴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3 杨海慧,沈薇,应春妹,叶杨芹,于嘉屏;神经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4 陈海金,张瑞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3期
5 李国豪 ,徐邦牢 ,李萍 ,雷秀霞;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6 杨凤琴,杨凤莲;8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孔晋亮,莫诚航,尚为民,邝敏,覃雪军,闫萍,陈一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9 关欣,郑红光;铜绿假单胞菌再次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2期
10 吴润转;陈艳珍;周勇;;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及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付建荣;刘群;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李建;;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灭活铜绿假单胞菌DNA适体的筛选和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超;黄亮;刘庆中;王赛芳;郑佳音;周铁丽;;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的检测[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小燕;卓超;冯景宇;;低浓度乙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变化[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俊娟;蒋捍东;;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晓玲;高华;刘正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5年连续监测[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五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徐令清;铜绿假单胞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路新枝;群体感应和环二鸟苷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3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丰伟;体外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顾晓花;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41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4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