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介苗初免-DNA疫苗加强免疫策略的抗结核保护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卡介苗初免-DNA疫苗加强免疫策略的抗结核保护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分枝杆菌 结核 DNA疫苗 BCG 免疫保护 免疫原性 多功能T细胞 IL-2 中央记忆T细胞
【摘要】:目的制备表达免疫优势抗原Ag85A的DNA疫苗,以其加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初免的作用,并评价其抗结核(Tuberculosis, TB)的作用;同时分析疫苗接种后诱导的T细胞应答,并探讨其与免疫保护的关系。 方法以真核表达载体pVAXI重组表达分枝杆菌抗原Ag85A,制备不含内毒素的DNA疫苗Ag85A DNA。分别以PBS、BCG、BCG-Ag85A DNA(BCG初免-Ag85A DNA加强)、Ag85A DNA免疫小鼠,在免疫后8周进行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攻击感染。感染后第1周和第5周,分别计数感染小鼠脾和肺内的荷菌量,同时分析其肺和脾组织匀浆中IFN-γ、TNF-α、IL-2、IL-12、IL-4、IL-6、IL-10和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对第5周小鼠的脾和肺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以评价该免疫策略对小鼠的抗结核保护作用。免疫后第8周,分别制备小鼠的肺和脾单细胞悬液,ELISPOT分析抗原特异的IFN-γ的分泌,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Mtb特异的IFN-γ、TNF-α和IL-2的分泌及其CD44、CCR7、CD62L的表达,以评价该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并分析其与免疫保护效果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Ag85A基因成功插入pVAXI质粒,测序结果与GenBank公布的完全一致。免疫小鼠攻击后第1周,肺CFU(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计数各组问没有显著差异,脾内尚不能检测到Mtb的存在;攻击后第5周,BCG-Ag85A DNA组脾和肺内的CFU均最低,BCG组与PBS组相比亦有显著的下降,但Ag85A DNA组与PBS组、BCG组相比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病理学检查BCG-Ag85A DNA组的病理损害也最轻。感染后第1周细胞因子的表达肺和脾几乎都没有统计学差异,第5周IFN-γ、IL-2、IL-12、IL-10、TGF-β均为Ag85A DNA组最高,BCG组次之,BCG-Ag85ADNA组最低,PBS组与BCG-Ag85A DNA组相差不大,其他因子组间差异较小。免疫后第8周(未感染)的小鼠CD4T细胞反应的评价发现:PPD特异的IFN-y分泌细胞BCG组和BCG-Ag85A DNA组比PBS和Ag85A DNA多,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Ag85A特异的IFN-y分泌细胞BCG-Ag85A DNA组则仅比PBS组高。流式细胞术分析单个细胞水平的IFN-γ、TNF-α及IL-2的表达,BCG-Ag85A DNA免疫小鼠能产生较高频率的IL-2+、IL-2+TNF-α+、IFN-y+IL-2+以及IFN-y+TNF-a+IL-2+多功能CD4T细胞(p0.05);BCG免疫诱导出更多的IFN-y+和IFN-γ+TNF-a+CD4T细胞;而Ag85ADNA单独免疫诱导的Thl型CD4T细胞反应则较低。分析这些细胞的校正平均荧光强度值(intergrated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iMFI)发现BCG-Ag85A DNA组IL-2的iMFI值最高。所有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均为CD44high; TNF-a分泌细胞几乎都为CD62Lhigh, IFN-γ和IL-2分泌细胞的CD62L表达则有高有低,除了少量TNF-a分泌细胞外所有的细胞因子分泌细胞均为CCR7low。此外,BCG-Ag85A DNA组诱导的CD8T细胞反应也较强。 结论BCG初免-Ag85A DNA加强免疫策略可以显著提供小鼠较BCG强的保护作用,表现为CFU下降病理损害减轻;同时可诱导出更强的CD4和CD8T细胞反应,IFN-y+TNF-a+IL-2+多功能CD4T细胞、IL-2分泌细胞及其分泌量均增加,因此能提供更好的保护;虽然Ag85A DNA加强可以诱导出更多的多功能T细胞和IL-2的分泌,但不能弥补BCG诱导TcM不足的缺陷。
【关键词】:分枝杆菌 结核 DNA疫苗 BCG 免疫保护 免疫原性 多功能T细胞 IL-2 中央记忆T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9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前言8-10
- 一、Ag85A DNA疫苗的构建和制备10-16
- 引言10
- 材料与试剂10-11
- 方法11-14
- 结果14
- 讨论14-16
- 二、BCG初免-Ag85A DNA加强免疫策略的保护效果评价16-37
- 引言16
- 材料与方法16-21
- 结果21-33
- 讨论33-37
- 三、BCG初免-Ag85A DNA加强免疫策略的免疫原性分析37-51
- 引言37
- 材料与方法37-40
- 结果40-46
- 讨论46-51
- 参考文献51-55
-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55-56
- 综述56-63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志君,陈林立;循环DNA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5期
2 吴伟,崔光华;DNA控释递送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5 姚ng;夏立照;;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1年01期
6 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非同位素法分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三种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7 吴晓平 ,张小如;线粒体DNA突变及其与衰老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8 李伟文;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彦芳 ,耿惠杰;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10 王煜,文曙,龙小艳,肖波;通过高温变性快速提抽DNA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68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68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