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云南曼谷并殖吸虫初步调查及其囊蚴形态学观察和遗传标记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3 21:47

  本文关键词:云南曼谷并殖吸虫初步调查及其囊蚴形态学观察和遗传标记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并殖吸虫 曼谷并殖 囊蚴形态 DNA序列 云南省


【摘要】:[目的]对云南省曼谷并殖吸虫的地理分布、自然界第二中间宿主的种类、适宜的实验终宿主等进行研究,并对曼谷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种类及感染情况、囊蚴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应用形态学分类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曼谷并殖吸虫的虫种独立性及其在并殖科吸虫中的分类学地位;构建基因进化树,阐明云南的曼谷并殖吸虫与其他地区的曼谷并殖吸虫或其它虫种之间的同源性和亲缘关系。 [方法]从云南南部的河口县、马关县和西南部的沧源县、保山市、陇川县、普洱市、景洪市、勐腊县等8个地州市的山涧溪流中采集第二中间宿主溪蟹,分离囊蚴,经形态观察、测量鉴定后,感染实验动物家猫;试剂盒提取囊蚴DNA,利用ITS2和COI引物经PCR体外扩增获得ITS2和COI基因序列,通过GenBank的Blast软件同源性比较,使用MEGA5.0软件构建基因进化树。 [结果]本研究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8个地州市的17条溪流中共采获859只溪蟹,仅在景洪市和勐腊县两地的景洪溪蟹体内检获31个曼谷并殖吸虫囊蚴,其他6个地州市均为阴性。景洪市与勐腊县的曼谷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景洪溪蟹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33%和11.1%;感染度分别为1.2和1.25个。 囊蚴呈圆形或类圆形,具二层囊壁,外壁薄而脆且易破,内壁坚韧,内外壁之间有宽大的空隙。测量25个活体囊蚴,其中有8个具有外层囊壁,其大小平均为(551.25±29.40)μmx(512.66±33.74)μm,外壁厚度平均为(5.67±1.61)μm;17个脱去外壁的囊蚴大小平均为(465.64±23.38)μm×(438.84±23.50)μm,内壁厚度平均为(9.77±2.80)μm。囊蚴最显著的特征是后尾蚴在囊腔内多蜷曲成“U”形,排泄囊抵达肠叉后,后尾蚴与内层囊壁之间有较大的空隙,蚴体在囊腔内活动自如。本实验人工感染2只家猫均未获得成虫。 云南省景洪市与勐腊县的曼谷并殖吸虫囊蚴的ITS2和CO1基因序列通过Blast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其ITS2和COI基因与越南的曼谷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与泰国的曼谷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6%;与泰国的哈氏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5%;与越南的哈氏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4%;与中国云南是小睾并殖吸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3%。ITS2基因进化树显示,本研究的曼谷并殖吸虫与已报道的越南、泰国和云南的曼谷并殖吸虫,越南、泰国的哈氏并殖吸虫,云南的小睾并殖吸虫以100%的置信度构成一大支,独立于其他虫种之外。COI基因进化树显示,本研究的曼谷并殖吸虫与越南和云南的曼谷并殖吸虫均先以65%的置信度聚为两支,再以99%的置信度聚为一支,此支又与泰国的曼谷并殖吸虫以93%的置信度聚为成一支。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并殖吸虫囊蚴形态,与万雅芳等2011年自勐腊县报道的曼谷并殖吸虫囊蚴形态、以及其他地区报道的曼谷并殖吸虫囊蚴形态一致,符合曼谷并殖吸虫囊蚴的形态学特征。首次证实景洪市也是曼谷并殖吸虫的分布区,但其第二中间宿主的感染率远低于勐腊县;景洪溪蟹是云南曼谷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家猫对曼谷并殖吸虫的易感性差,可能不是其适宜的实验终宿主。DNA序列分析显示,本研究的曼谷并殖吸虫与已报道的云南、越南和泰国的曼谷并殖吸虫同源性极高,为同一虫种;与越南、泰国的哈氏并殖吸虫和云南的小睾并殖吸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为近缘虫种。
【关键词】:并殖吸虫 曼谷并殖 囊蚴形态 DNA序列 云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383.23
【目录】:
  • 目录5-6
  • 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引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7
  • 结果17-44
  • 讨论44-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6
  • 综述56-63
  • 参考文献61-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观今;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观察[J];动物学报;1979年02期

2 李明,王小明;分子系统学及其应用[J];大自然探索;1997年01期

3 刘娟,李雍龙;DNA序列分析在吸虫种株基因差异研究方面的应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年03期

4 龙祖培;许政拱;周世祜;;异盘并殖吸虫病发现于广西[J];广西医学;1981年03期

5 周本江;;小睾并殖吸虫形态的进一步观察[J];昆明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6 宋忠魁;;真核生物ITS2高级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董安国;高琳;赵建邦;呼加路;;基于DNA序列的系统进化树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0期

8 李亚玲;韩国民;何沙娥;张智俊;;基于DNA分子标记数据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新策略[J];生物信息学;2008年04期

9 钟惠澜,贺联印,高佩芝,赵树馨,李皓虹,孙家鑫,桂淑环,连德润,甘秀风,云昌扶,冯文悦,蔡开宁,陈玉松,符秀花;海南岛并殖吸虫及并殖吸虫病的调查[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3年04期

10 崔爱利,常正山,陈名刚,David Blair,张永年,陈韶红,冯正;我国五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DNA序列分析的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雅芳;云南省曼谷并殖吸虫的形态及分子遗传学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高忠萱;小睾并殖吸虫的形态学及DNA序列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杨振兴;云南省异盘并殖吸虫的形态和分子标记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69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69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