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发布时间:2017-08-16 18:18

  本文关键词: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中医阴黄证 动物疾病模型 药效


【摘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制备水平是制约中药药性合理评价的关键所在,其直接影响药理活性结论的有效性。近年来,评价动物疾病模型的指标,仅停留在对静态而单一的生化指标的分析,这样的动物疾病模型,无法反映疾病对机体的整体影响和疾病发生、转归的动态过程,更不能客观地评价药效和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在对中医阴黄证形成本质考察的基础上,从历年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角度对已有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进行总结,为完善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提供研究思路。
【作者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中医阴黄证 动物疾病模型 药效
【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2C095) 黑龙江省博士后资助经费项目(LBH-Z11013)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11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科研项目
【分类号】:R256.41;R-332
【正文快照】: 阴黄作为黄疸的一个证型,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最先提出“阴黄”这一概念。书中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不同进行分类。该书在对阴黄证症状进行详细描述的同时也阐述了其发病机制。阴黄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身目俱黄,头痛而不发热。疾病产生主要是由体内阴气盛而格阳于外,又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学柱;“寒滞肝脉”、“阻黄”病机辨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2 张赤志,陆定波;阴黄辨治探源[J];湖北中医杂志;1996年06期

3 叶放;“温通汤”治疗阴黄36例临床小结[J];江苏中医;1996年12期

4 田金洲;王永炎;时晶;朱爱华;黄启福;;证候模型研究的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杨雪山;曲长江;;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 UDPGT活性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05期

6 姚惠萍,刘庆帮;略论阴黄理论的形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潘雪飞,张长法,邱蔚蔚,周民伟,陈桂生;养肝化瘀退黄法对阴黄患者HA、LN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8 郭华丽,陈犁;辨证分型治疗阴黄60例[J];山西中医;1997年05期

9 佟欣;王喜军;孙晖;;茵陈四逆汤对阴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年01期

10 韩秀珍,王玉祥;阴黄病因探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荣元,黄吉忠,张静初,彭汉光;阴黄证内毒素水平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曹振华;尹军祥;田金洲;李乐军;时晶;王文洁;王蓬文;任映;杨金铎;孙海芸;朱志慧;;源于冷刺激的血液与血管病理变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9年04期

3 张建军,张赤志,张明辉;试论阴黄证及其辨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建军,张赤志,张明辉;阴黄证论及其辨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1期

5 尹军祥;田金洲;宋崇顺;时晶;任映;胡泉;王永炎;;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方法与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07期

6 袁国强;吴士珍;贾振华;朱慧明;李娟;王宏涛;高怀林;吴以岭;;过逸气虚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4期

7 王少贤;白明华;陈家旭;岳利峰;;关于建立中医证候模型评价量表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3期

8 袁国强;吴以岭;贾振华;吴士珍;朱慧明;李娟;;缺氧气虚大鼠NEI网络共同化学信号分子变化规律及通心络干预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朴胜华;杨霓芝;;通脉口服液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林志健;张冰;刘小青;朱文静;;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魏玮;;证候动物模型述评[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2 楼建国;杨建华;;温阳燥湿法治疗阴黄17例临床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田金洲;李乐军;尹军祥;时晶;龙子弋;孙文军;邢亚楠;王庆国;;三种脑缺血模型大鼠血瘀证表征的比较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4 魏玮;;证候动物模型述评[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袁国强;贾振华;王宏涛;高怀林;魏聪;;“脉络病变”证候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蕾;大黄黄连泻心汤、理中丸(汤)对水浸应激型胃溃疡寒热证模型大鼠影响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梁静涛;气虚血瘀证MCAO大鼠子代的同种证候及疾病趋势诱导形成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张达坤;利胆退黄法对肝内胆汁淤积湿热证大鼠BSEP和NTCP的影响及相关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张建军;阴黄证本质及温阳活血退黄方作用机制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5 李董男;宋代以来中医黄疸证治史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李炜弘;心阳虚证能量、脂类代谢差异表达基因谱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林荣修;基于方证相应原理的中风病证候要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张聪;基于专家经验和临床信息的中风病辨证量表条目筛选方法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李乐军;脑缺血叠加寒冷诱导血瘀证表征模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10 游秋云;老年血亏阴虚失眠证候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酸枣仁汤干预作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意;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候积分与疗效及预后关系的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郑义彬;慢性乙肝中医证候肝脏炎症反应状况分析[D];泸州医学院;2011年

3 史话跃;肝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文丽;中医阳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退黄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5 吴谙诏;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退黄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6 陈燕;肝性黄疸的辨证分型及其与化验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7 江晁佑;唐代御撰方书黄疸病证治探讨[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8 刘黎明;阴黄证、阳黄证的客观化诊断临床初步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9 董伟;肝胆湿热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龙胆泻肝丸治疗肝胆湿热的机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10 王琨;血瘀证动物模型体表特征及生物学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大文;自身抗体与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年01期

2 张兆云;;黄疸与血淤[J];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01期

3 郑德先;淋巴细胞的程序化细胞死亡[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4年03期

4 史荫绵 ,张亚霏 ,郑惠民 ,陈达仁 ,金克箕 ,杜荣杰 ,田桂琴;川芎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79年02期

5 陈列红,潘雪飞,张长法,朱宝泉;试从微量元素角度探讨“肝为罢极之本”[J];江苏中医;1997年03期

6 周良楣;;国内中草药防治肝病的概况[J];临床肝胆病杂志;1985年01期

7 游思洪,杨丽华,许宏岳,程铁华,姜钰峰;肝病患者血清sIL-2R水平测定及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8 潘雪飞,张长法,邱蔚蔚,周民伟,陈桂生;养肝化瘀退黄法对阴黄患者HA、LN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9 范述方;谈阴黄证治[J];四川中医;1985年04期

10 白东升;肝气虚证治探讨[J];山西中医;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家怀;阴黄治疗临床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04期

2 陈时雄;阴黄辨治探析[J];光明中医;2002年02期

3 张建军,张赤志,张明辉;试论阴黄证及其辨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建军,张赤志,张明辉;阴黄证论及其辨治[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11期

5 姚惠萍,刘庆帮;略论阴黄理论的形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张建军;刘黎明;;阴黄证患者88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年05期

7 程志文;;中医“阴黄”理论历代发展简评[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王志斌;;阴黄验案一则[J];湖北中医杂志;1983年04期

9 王志斌;;略论阴黄[J];陕西中医函授;1985年02期

10 张赤志,,陆定波;阴黄辨治探源[J];湖北中医杂志;199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巧;杨大国;;阴黄证的研究概况[A];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赤志;卢家兵;;阴黄证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基因调控的实验研究[A];2002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李和平;;关于“阴黄”的概念与病因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费景兰;;脐火疗法治疗黄疸(阴黄)21例临床观察[A];2012年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和平;;再论“阴黄”非属寒湿[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李和平;;关于阴黄定义、诊断标准及其病机的临床研究[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7 李和平;;再论“阴黄”非属寒湿[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茹清静;;肝气(阳)虚与阴黄证关系初探[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楼建国;杨建华;;温阳燥湿法治疗阴黄17例临床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 钢;王灵台教授论“介黄”[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李可治产后阴黄重症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军;阴黄证本质及温阳活血退黄方作用机制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谙诏;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建立及中药退黄对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6847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6847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