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3的疫苗设计与体内验证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GRA3的疫苗设计与体内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弓形虫 GRA3 分子克隆表达 免疫保护 生物信息学
【摘要】:背景: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有核细胞内寄生原虫,具有机会致病性,拥有十分广泛的宿主,例如众多哺乳动物,鸟类以及人类。弓形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弓形虫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分布在北美和欧洲的弓形虫主要分为三种基因型:Ⅰ型、Ⅱ型和Ⅲ型。不同基因型的弓形虫致病机制和效应分子功能也有很大差异,亦即基因型/虫株相关的致病机制(genotype/strain-associated pathogencsis)。近年,本实验室分离获得51株动物源和人源性弓形虫株,经国际通用的PCR-RFLP和MS分型,发现了Ⅰ型,ToxoD B%204,ToxoDB#205,Chinese1(ToxoDB#9)等。其中Chinese1型弓形虫最为常见,占所有分离虫株的近80%,为中国优势基因型。深入研究该基因型虫株的相应分子和保护性抗原特征,对我国弓形虫病的发病机制、免疫诊断、疫苗研发与防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的: 探讨我国流行的Chinese1基因型的弓形虫株GRA3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在价值,为弓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运用生物信息学对蛋白分子进行分析,为高效候选疫苗分子的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和导向依据。方法: 取小鼠传代保种的Chinese1基因型强毒Wh3株和成囊Wh6株,采用qRT-PCR检测GRA3在虫体内表达。PCR扩增GRA3的目的片段,测序比较分析。克隆致密颗粒蛋白(dense granules protein3,GRA3),构建了GRA3-GFP的真核表达质粒。将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攻击感染弓形虫,探究GRA3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实验小鼠体内特异性抗体(IgG、IgGl和IgG2a)和细胞因子(IL-2.IL-4.IL-10和IFN-γ)表达水平;计算攻击感染后小鼠生存死亡率和脑内包囊数。通过生物信息学对Chinese1基因型虫株致GRA3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二级结构预测、抗原表位分析以及3D模型的构建等。分析动物实验的免疫保护效果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的吻合度。 结果: (1)毒力因子的qRT-PCR检测发现,与其他Chinese1基因型虫株相比,Wh6株GRA3的表达量最高(P0.01)。 (2)通过对GRA3的氨基酸序列比对,TgCtwh6和TgCtwh3的GRA3有22个氨基酸存在差异。 (3)成功构建并表达TgCtwh3、TgCtwh6两个同一基因型不同毒力虫株的GRA3-GFP真核质粒。小鼠免疫保护实验显示,GRA3的核酸疫苗并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免疫动物的特异性抗体(IgG、IgG1、IgG2a)和细胞因子(IL-2、IL-4、IL-10、 IFN-γ),以及攻击感染实验小鼠死亡率和脑内成囊数,均无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5)。 (4)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见到,GRA3理化性质,抗原表位和初步建立GRA3的3D模型。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得出GRA3有较多的Helix,Turns和Coil区域很少,预测抗原表位较少。分析结果在体内的实验得到了验证。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Chinese1基因型弓形虫Wh3和Wh6虫株致密颗粒蛋白GRA3不仅表达量存在差异,序列上也存在多态性。致密颗粒蛋白3(GRA3)预测抗原表位较少,结构较为简单,免疫原性较差,不宜作为弓形虫有效的疫苗候选分子。本研究表明,对疫苗候选分子预先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有助于预测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为体内外的保护性免疫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预测手段。
【关键词】:弓形虫 GRA3 分子克隆表达 免疫保护 生物信息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92
【目录】: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5-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1.前言11-15
- 2.材料与方法15-37
- 3.结果37-58
- 4.讨论58-61
- 5.结论61-62
- 6.参考文献62-69
- 附录一69-73
- 附录二73-75
- 附录三 综述75-86
- 参考文献82-8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宝明;李俊;;黄芪多糖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8年07期
2 罗凯鸿,何钧珑;珍灵口服液的主要药效与毒性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邵茜雯;陈宝安;朱梁军;杜娟;束永前;邵泽叶;;CD3AK/iNOS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体外杀伤的研究[J];癌症;2006年01期
4 梁蓓蓓;刘华钢;曹俊涛;;仙人掌果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癌症;2008年06期
5 黄恒;沈若武;季爱玉;梅光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徐明辉;陈智平;秦雪;莫武宁;王立秋;李若林;林发全;黄军强;李山;;自配试剂在COULTER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和B细胞中的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9年02期
7 肖漓;石炳毅;蔡明;周文强;;1例心脏移植受者HLA-G5表达动态观察[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8 张声生,陈明,王禾,王丽华,张晓明,邓晋妹,刘汶,翟兴红,汪红兵,李乾构;慢性胃病脾虚痰湿证T细胞免疫调节及胃宁乐方干预治疗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12期
9 彭新国;李占全;;脐血及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化抗原和细胞因子表达能力的相关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韩兆东;阮月芹;宋月雁;侯佃臻;孙丰润;孔祥华;;小叶女贞对免疫功能损伤小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焕淦;施征;王乾瑶;蒋霆辉;刘立公;施茵;;化脓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2 朱勤勋;严雪;韩友斌;;鼠源IgG抗体F(ab')2片段及Fab片段的制备纯化及其免疫活性研究[A];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刘旺华;周小青;刘建新;谢静;杨静宜;;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卫分证与Th1/Th2漂移相关性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朱云鸿;姚文虎;魏洪霞;;红景天甙对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鲁艳芳;向希雄;刘红艳;陈陶后;;理肺通络合剂对支原体肺炎模型肺组织损伤等指标的影响[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孙虹;;消银合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INF-γ、IL-10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次学术年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诊疗新进展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8年
7 李霞;姚成芳;刘瑞芬;王丽;周宪宾;郭钰琪;;宫清颗粒诱导药流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细胞凋亡机制探讨[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8 邵杰;梁争论;;核酸疫苗研究进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9 宋媛媛;周越;孙守兵;宋晓琳;金泰宇;李明;;丁香苷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惠;活血补肾法调控慢性盆腔炎大鼠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王军民;肿瘤干细胞树突细胞疫苗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外实验及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杨红亚;脾肾两虚证双生子脑瘫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王瑾;抗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南;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家兔模型脏器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罗军;IgA分泌细胞在IgA肾病中的分布和迁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英武;人参皂苷Rg1对树突状细胞效应与分子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肖亮;Tim-1-Fc抑制同种移植物排斥反应的作用与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9 陈欢;阳离子聚合物介导的基因输送在复合组织再生修复中的应用及免疫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乃元;针刺对过敏性鼻炎大鼠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1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1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