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08-23 06:22

  本文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隐球菌 小鼠模型 致病机制


【摘要】:正1背景1895年德国科学家Busse和Buschke,从1例31岁女性患者的胫骨上分离出隐球菌[1]。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中主要的病原真菌,是一种能够使免疫功能低下个体产生致命性感染的酵母菌。该菌种类较多,大量存在于鸟类,尤其是鸽粪中。主要的入侵途径是呼吸道,常引起肺部感染,也可由肺部经
【作者单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 小鼠模型 致病机制
【分类号】:R-332;R519.4
【正文快照】: Research update of mice models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ZHOU Rong,YE Feng.(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Institute of Respiratory Disease,Guangzhou5101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裕充;;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2年04期

2 潘搏;陈敏;潘炜华;廖万清;;隐球菌形态学变化及其致病机制[J];微生物与感染;2012年02期

3 姜楠;张德法;严冰;潘皎;朱旭东;;条件致病真菌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致病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9年04期

4 周文江;陶林琳;;新生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应用进展[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蓉;叶枫;;新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年06期

2 李锋;窦洪举;牧其尔;孙素珍;刘秀丽;侯勇跃;范永生;;犬隐球菌病病原分离与ITS区序列分析鉴定[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年02期

3 曹敏;段倩倩;刘家艳;黄茜;杨晓红;;橙汁中的条件致病酵母菌及其控制策略[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年07期

4 朱海东;谢萍华;黄通新;;一种抗真菌抗生素发酵工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年09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赤宇;温海;朱红梅;;新生隐球菌培养上清液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微管相关蛋白的增强作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年09期

2 王溪涛;温海;徐赤宇;朱红梅;;C57BL/6小鼠感染新生隐球菌对大脑皮质BDNF和bFGF表达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7期

3 朱元杰;温海;顾菊林;黄欣;潘炜华;徐红;赵瑾;仇云;;荚膜在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2期

4 徐赤宇;温海;王溪涛;朱红梅;顾菊林;;抑肽酶对新生隐球菌毒力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年03期

5 郭晓强;ClC型氯离子通道[J];生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6 张勇,杨安钢,周士胜;氯离子通道家族研究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4期

7 黄欣,温海,姚志荣,洪微,徐红,廖万清;颅内接种热灭活隐球菌对小鼠隐球菌脑膜脑炎作用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年08期

8 张天托,周凤丽,毕筱刚,吴本权,唐英春;白细胞介素协同作用抗小鼠新型隐球菌感染[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国村,任波,李宗祥;静脉注射氟康唑对新型隐球菌致脑膜炎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01年05期

10 秦振宇;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单克隆抗体在大鼠隐球菌脑膜炎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学分布:被动免疫治疗的意义[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 ,李若瑜;新生隐球菌常用哪些检测方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2 杨蕤,胡福定,毕虹,金志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肺新生隐球菌感染扩散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4年09期

3 冯晓博;姚志荣;;新生隐球菌交配与致病性的关系[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年02期

4 孔庆涛;桑红;;新生隐球菌氧传感途径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10期

5 ;小儿新生隐球菌病[J];武汉医学院学报;1976年01期

6 张宏,黄谷良,林特夫,张元和,张世馥,吴绍熙;新生隐球菌L型致病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年03期

7 吴绍熙,郭宁如,刘维达,李安生,张宏,沈永年,吕桂霞;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研究[J];真菌学报;1996年02期

8 沈永年;墨西哥城鸟粪、水果和蔬菜中分离的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3期

9 顾菊林;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结构分析[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4期

10 唐宁枫;用表达的序列标记制备染色体特异性探针以分离新生隐球菌[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相互作用[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基因组DNA不同油提方法的比较[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席丽艳;鲁长明;龙泽香代子;福岛和贵;;20株新生隐球菌生物学特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赵卓;廖万清;;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的动态学研究进展[A];2007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医学真菌学术会议暨医学真菌实验室研究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秀丽;廖万清;;一种新的测定新生隐球菌活力的染色方法[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亮;陈玉如;王梅竹;金方;顾桉菁;牟丽丽;罗红梅;康颖倩;;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微进化表型变异菌株的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7 赵亮;唐秀文;康颖倩;罗红梅;金方;王梅竹;陈玉如;;贵州贵阳及广西柳州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株微卫星基因分型对比研究[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8 邹先彪;廖万清;温海;吴建华;仇芸;;新生隐球菌线粒体DNA的快速抽提和电镜观察[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利平;翁心华;张永信;;临床及环境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A];2005全国首届深部真菌感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李秀丽;田媛;史玉玲;顾俊瑛;刘至昱;李晓建;高飞;;蒺藜中甾体皂苷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王小龙;新生隐球菌自我保护机制揭开[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何佳颐;养鸽子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先彪;新生隐球菌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潘炜华;新生隐球菌分子重组操作系统的建立及其荚膜相关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3 郭秀军;新生隐球菌荚膜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4 陈裕充;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杨阳;新生隐球菌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6 侯幼红;药物和化学试剂对致病酵母细胞表面疏水性和粘附性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4年

7 汪晓军;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及其表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8 方伟;去泛素化酶对新生隐球菌生长与毒力的多效性调控及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周洁;新生隐球菌对小鼠小胶质细胞氧化磷酸化作用及凋亡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10 王溪涛;新生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机制及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芹;荚膜透明质酸在新生隐球菌跨肺泡—毛细血管屏障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2 刘永权;中国人隐球菌脑膜炎流行特征和CD44/脂筏-Src信号通路在新生隐球菌侵入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尤丽吐孜·许合热提(Yultuz Xohrat);新疆地区新生隐球菌的PCR-RAPD基因分型及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4 聂舒;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新生隐球菌GXM作用后基因表达谱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曹艳云;不同新生隐球菌菌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孔庆涛;氧含量对新生隐球菌形态学及毒力因子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林丽娜;80株中国大陆新生隐球菌环境株表型和分子特征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张立科;新生隐球菌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单核细胞迁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贾红玲;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外分泌蛋白初步分析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10 李宗辉;低氧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影响的初步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3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23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4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