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腰动脉模型建立及丹参酮ⅡA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腰动脉模型建立及丹参酮ⅡA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家兔模型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丹参酮ⅡA磺酸钠 核因子-κβ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液流变学
【摘要】:目的: 1、应用血管铸型技术分析供应家兔脊髓组织的血管,夹闭家兔腰动脉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鉴定。 2、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 3、探讨丹参酮ⅡA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1、实验动物与分组:新西兰家兔90只,雌雄不限,3个月月龄,体重为2.0±0.2kg,分为模型建立及鉴定组(n=12),丹参酮ⅡA药代动力学实验组(n=24),机制探讨组(n=54)。 2、模型建立及鉴定:首先选取2只家兔做血管铸型标本,分析血管走型,接着随机选择10只分为夹闭腹主动脉:和夹闭腰动脉,腹主动脉组沿左肾动脉下方夹闭腹主动脉、腰动脉组夹闭L3-6腰动脉,分别于夹闭前、夹闭中、松开血管夹时做数字减影,并于术后0.5小时取家兔脊髓,做HE染色,分析图片选取最佳动物模型。 3、丹参酮ⅡA药代动力学分析:随机分为0.5h组、1h组、4h组、8h组,各组6只家兔,首先各组均抽取空白脑脊液,然后沿耳缘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并与给药后0.5、1、4、8h再次抽取脑脊液,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脑脊液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4、机制探讨:5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缺血组24只,丹参酮ⅡA组24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腰动脉,缺血组分离并夹闭腰动脉0.5h后松开动脉夹,丹参酮ⅡA组于术前0.5h沿耳缘静脉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分离并夹闭腰动脉0.5h后再次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以上各组在0.5、1、4、8h抽取血液后取L3-6段脊髓组织,抽取的血液加入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中,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粘度、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指数;同一只家兔的脊髓组织分为两段,一段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用免疫组化定性检测NF-κβ、VCAM-1,另一段冻存于液氮中,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VCAM-1的含量。 5、利用Spss16.0统计数据、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处理图片。 结果: 1、成功的建立及鉴定了腰动脉夹闭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给药后2h和7h的脑脊液与空白脑脊液相比较有差异,2h给药样品保留时间为8.92分钟,其分子量为399.2,7h给药样品保留时间为31.29分钟,其分子量为419。 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F-κ β表达,同一时点免疫组化图片中丹参酮ⅡA组表达最少,缺血组中表达最高;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CAM-1表达,假手术组相比,缺血组各时点VCAM-1表达显著升高,在0.5h、1h、4h时差异非常显著(p0.01),8h时具有差异性(p0.05);此外,丹参酮ⅡA组与缺血组相比,0.5h显著降低(p0.01),1h、4h、8h时降低且具有差异性(p0.05)。假手术组始终无阳性血管表达,0.5h缺血组、丹参酮ⅡA组亦无阳性血管表达,1h、4h、8h缺血组阳性血管表达率最高,其中1h、4h中丹参酮ⅡA组与缺血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8h差异非常显著(p0.01);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缺血组各时点全血粘度在10s-1、60s-1、150s-1升高,毛细管血浆粘度升高(p0.05或p0.01)。丹参酮组各时点毛细管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率、细胞刚性指数、变形指数降低极其显著(p0.01)。 结论: 1、夹闭腰动脉模型精确可靠、缺血完好、可操作性强、排除了其它脏器缺血导致的影响,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佳模型,值得推广应用。 2、丹参酮ⅡA可以通过循环系统可以进入脊髓组织,从而达到保护脊髓组织的功能。 3、丹参酮工ⅡA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减少炎性因子NF-κβ、VCAM-1,改善血液流变学,达到保护脊髓组织的损伤。
【关键词】:家兔模型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丹参酮ⅡA磺酸钠 核因子-κβ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液流变学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85.5;R-332
【目录】:
- 英汉~.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实验材料12-13
- 1 实验动物12
- 2 药物和试剂12
- 3 主要仪器和设备12-13
- 实验方法13-18
- 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的建立及鉴定13-14
- 2 液质联用法测定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14
- 3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组织中NF-κ β、VCAM-1、血液流变学检测14-17
- 4 统计学分析17-18
- 结果18-26
- 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18-19
- 2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脑脊液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19-22
- 3 丹参酮Ⅱ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22-26
- 分析与讨论26-29
- 1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价26
- 2 丹参酮Ⅱ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26-27
- 3 丹参酮ⅡA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机制探讨27-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综述134-38
- 参考文献36-38
- 综述238-43
- 参考文献41-43
- 综述343-46
- 参考文献45-46
- 作者简历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杰;李晶;田海山;马吉胜;周鑫;刘孝菊;王艳芳;姚娜;李校X;;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2 陈同强,刘志刚;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郭西华;朱艳英;王志宙;关颖;丁喜峰;王文静;叩根来;郝雪娟;程英杰;;5种丹参主要成分及微结构的检测及综合表征[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4 吴曙光;钱宁;;速眠新在实验动物麻醉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吴红彦;王虎平;展学孔;;参参康心滴丸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吴若实;李群;;VCAM-1与肿瘤[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陈槐卿,丁肇华,,王玲,黄勋;切应力作用下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流变特性[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8 张润峰,李霞;丹参改善缺血再灌注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机制研究[J];华西医学;2004年02期
9 王恩军;靳yN;王亮;李少春;;蒲黄抑制大鼠血栓形成的实验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莉莉,王景周,周华东,陈曼娥;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V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757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5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