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6:03
本文关键词:经眶下孔注射相关炎症因子制造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炎症因子 脱髓鞘 眶下孔注射
【摘要】:目的在成年雄性SD(Sprague-Dawley)大鼠上,经眶下孔在大鼠三叉神经眶下神经(Infraorbital nerve,ION)周围注射炎症因子TNF-α、IL-1β,通过行为学观察和透射电镜改变对该新型的大鼠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GN)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牛血清白蛋白(BSA)组、TNF-α组、IL-1β组、TNF-α+IL-1β组;各组分别于大鼠眶下孔注射等量的BSA或TNF-α或IL-1β。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段各组大鼠触须垫机械痛阈、行为学改变。于术后两周,每组取5只大鼠断头处死,急性分离出ION及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用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从术后3 d至术后8周,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均出现触须垫痛觉过敏,同BSA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炎症因子注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搔抓面部次数较BSA组增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炎症因子注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各炎症因子注射组大鼠眶下神经及TG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而BSA组大鼠眶下神经及TG则没有明显的脱髓鞘现象。结论利用炎症因子TNF-α、IL-1β经大鼠眶下孔注射,经过触须垫机械痛阈测定、自发行为学观察以及神经组织电镜观察,可使大鼠产生类似三叉神经痛症状和病理学变化,该三叉神经痛模型更接近于临床且造模方法简便。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动物模型 炎症因子 脱髓鞘 眶下孔注射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5.11;R-332
【目录】:
- 英文缩略表5-6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4
- 材料与方法14-17
- 结果17-20
- 讨论20-23
- 结论23
- 参考文献23-30
- 附图表30-36
- 附录36-37
- 致谢37-38
- 综述38-46
- 参考文献44-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华;丁承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的磁共振成像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年01期
2 马科院;李新;刘中平;;CT定位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760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602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