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气体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
本文关键词:温控气体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
【摘要】:目的利用持续恒定低温气体损伤血管内皮,结合高脂饮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24只,3月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温控气体损伤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喂养1周后对温控气体损伤组利用低温气体给予血管内膜损伤处理,假手术组单纯给予有创手术操作,术后两组均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空白对照组给予持续普通饮食。术后13周处死动物,取血管行HE、Masson、弹力纤维、油红O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并做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温控气体损伤组可见薄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内膜有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部分内皮脱落,斑块出现裂隙,局部小血栓形成,形成典型的易损斑块;假手术组多表现为内膜增生,部分存在小斑块,内皮下见泡沫细胞浸润,符合脂纹期改变,为初级斑块;空白对照组未见斑块形成。结论利用恒定低温气体损伤兔颈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可建立典型的易损斑块模型,且方便易行。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5医院心脏中心;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关键词】: 易损斑块 动物模型 内皮损伤 恒温气体
【基金】:全军“十一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项目(06G145)
【分类号】:R-332;R543.5
【正文快照】: 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损伤继发急性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此类斑块被称作易损斑块,通常具有大的脂质核心、薄纤维帽及巨噬细胞浸润[1],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极有可能快速进展为“罪犯斑块”。建立良好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可为我们研究其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保;张艳军;崔广智;庄朋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茂雪;张冰;朱斌;;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高分辨力MRI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年05期
2 邵淋淋;汤加利;;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3年09期
3 王一如;芮庆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中TSP-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33期
4 吴小凡;郭成军;杨娅;迟云鹏;何东方;赵林;卢春山;张晓江;;药物支架置入后管腔扩大机制的血管内超声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12期
5 梁长在;刘宏斌;尹大一;王娟;谢雷星;盖晶晶;;联合应用无创影像学技术预警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年02期
6 余纯;董漪;韩翔;董强;;血管内超声在脑血管影像的应用[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3年04期
7 马瑾;王蕊;陈德;吴波;王豪;姚建华;王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点组织因子检测的临床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3年06期
8 张林娜;侯静波;;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年02期
9 曹华;张晓良;;冠状动脉CT成像与易损斑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年05期
10 王建华;高宇;张敏郁;;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君;吸烟诱导水解酶活性微囊泡在粥样斑块薄壁纤维帽进展中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2 刘娜;胶原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邱原刚;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质网应激—炎症机制及环磷酰胺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13年
4 龙曼;妊娠相关蛋白A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评价: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孙杰;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像强度与新生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侯志辉;冠状动脉CT对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随访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胡晓磊;腹主动脉瘤小鼠模型的病理形态学比较及抗血管紧张素治疗在其发病过程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赵馨娜;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修饰的LDL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受体途径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9 刘宏;EMMPRIN单克隆抗体抑制ApoE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10 朱国富;miR-155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杭瑛;方炜;;血管新生及其相关因子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8年01期
2 张燕;夏豪;聂小磊;;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J];心脏杂志;2010年05期
3 张小娟;方炜;;周细胞与血管新生及其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9年08期
4 林志荣;张朝然;;血管周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年04期
5 孙璐,韦立新,石怀银,郭爱桃,侯宁,游联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6 冯莉萍;宋涛;夏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2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3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4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5 吴宗贵;;从易损斑块的研究难点看中西医结合防治之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6 崔萍;姚祖培;;中西医结合治疗易损斑块研究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8年03期
7 许金鹏;宋书江;刘福林;刘洋;柳克晔;赵全明;;易损斑块的检测方法现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5期
8 陈韵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9年02期
9 赵世华;;易损斑块的含义和诊断标准[J];磁共振成像;2010年06期
10 周小林;杨淑华;郭志明;李克珍;张小康;;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吴同启;顾宁;陈志亮;黄成明;潘志伟;;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杜廷海;;易损斑块、血栓形成的“热毒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4)[C];2011年
10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刘燕玲;活血解毒有助稳定动脉易损斑块[N];健康报;2006年
4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5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熊昌彪;中药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国际认同[N];中国医药报;2010年
7 泽雯;国家“973”计划立项关注影像诊断与疾病预警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双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6 吴同启;宁心痛颗粒干预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万军;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3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李志军;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6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7 齐天军;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贺芬芬;参黄花颗粒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路怀志;温控气体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及CD147-CyPA表达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耿旭;PAPP-A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761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6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