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实验医学论文 >

基于tdh1基因变异的大流行副溶血性弧菌鉴别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9-01 04:37

  本文关键词:基于tdh1基因变异的大流行副溶血性弧菌鉴别方法的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副溶血性弧菌 tdh PCR 食源性致病菌 鉴别方法


【摘要】:目的基于副溶血性弧菌tdh1 DNA序列中特异性变异位点,建立新的大流行株鉴别方法。方法通过对多种型别菌株的tdh序列进行比对,查找大流行株特异性变异位点,并基于该位点设计位点特异性PCR体系和检测方法。以GS-PCR和tdh基因联合检测为参照方法,用已知大流行株、非大流行株和2014年收集的1 067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3株菌株的6条tdh全序列存在26个多态性位点,其中tdh1基因的第368位碱基的变异[G/A]能用于鉴别大流行株,本研究基于此位点建立了tdh1_368位点特异性PCR。该变异能将1996年后的大流行O3∶K6型菌株与1996前的进行区分,也能将大流行株其他血清型变种与非流行菌株进行区分。对2014年的1 067株菌株的检测结果显示,tdh1_368位点特异性PCR与参考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以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建立检测大流行菌型的试验方法,从对1 067株菌株的实测结果来看,tdh1_368位点特异性PCR与既往报道的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指标更为直接。
【作者单位】: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tdh PCR 食源性致病菌 鉴别方法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10004216-001-004)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最初发现于1950年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尽管多种血清型的VP能致人感染,但1996年之后出现的O3∶K6型及其血清型变种被认为是导致世界范围内VP腹泻暴发和流行的主导菌型[1-3]。众多研究者对大流行株的鉴别进行了大量的工作,Matsumoto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宇聪;杨丽;方昌勇;黄胜中;叶雪仪;袁达康;;东莞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4年05期

2 陈洪友;屠丽红;陈敏;宋元君;王文静;;贝类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分布研究[J];疾病监测;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茂义;胡婕;胡静荣;陈婷;毛春林;石韬;益琼;李斌;杨中香;;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7-2008检验方法的改良[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2 鞠长燕;陈香兰;黄锐敏;;2006—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食物中毒病例分离副溶血性弧菌O3∶K6的病原学特征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4年05期

3 桑燕娇;宁喜斌;;水产品中弧菌的PCR技术检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33期

4 强世龙;张公亮;孙黎明;侯红漫;;双重PCR快速检测海水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丁晓燕;朱鹏飞;王敏强;曲凌云;;海水常见革兰氏阴性病原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3期

6 黄晨阳;于龙;王晓东;;应用LAMP技术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04期

7 谢红意;周方满;韩东升;叶鸿雁;马玲敏;陈晓;李爱芳;陈瑜;;宁波地区急性腹泻患者副溶血弧菌表型及分子特征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3年10期

8 李林桂;周俊芳;李新苍;李丽;房文红;姚小娟;李国烈;;对虾源副溶血弧菌强毒株HNBX-1的分离鉴定与毒性分析[J];海洋渔业;2013年04期

9 秦国民;白雪松;毕可然;阎斌伦;秦蕾;张晓君;;基于tlh基因病原副溶血弧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年05期

10 张倩华;;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柯碧霞;谭海玲;李柏生;何冬梅;马聪;刘美真;陈经雕;柯昌文;;2009年广东省副溶血弧菌暴发与散发菌株的病原学特征分析[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2 刘阳;孔繁德;徐淑菲;吴德峰;林立;;多重PCR技术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A];2012年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唐晓阳;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基础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郭丹;两种重要食源性致病菌O血清型分子分型系统的建立、两株不同宿主来源的大肠杆菌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王星宇;基于靶序列环化的新型滚环扩增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潘孝明;基于LM-PCR预扩增法的建立及其在水产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鹏;转基因棉花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陈茂义;内陆地区市售水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彭勇;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裂解性能及其在副溶血弧菌快速检测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李林桂;海水弧菌耐药性I类整合子分析与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5 胡璇;养殖半滑舌鳎腹水病病原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研究[D];天津农学院;2014年

6 李欣彤;上海地区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分子分型及tdh基因的克隆表达[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7 高梦莎;臭氧对副溶血性弧菌灭活机制的探索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8 滕勇勇;基于HAND系统的腹泻病原体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9 茆丹;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及其毒力基因筛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陈志芸;上海市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及其溶血毒素基因的筛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冬生;王铁强;辜洁妮;黄琼;方艳;曾四清;;广东省2007—2011年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2 黄芳;许少洪;李映霞;吴琪;曾雅;;2009-2012年海珠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年05期

3 周浩;张静;;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现状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3期

4 赵艳荣;王臻;刘碧瑶;曾蓓蓓;陈慧萍;蒋庭魁;;2006-2011年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4期

5 章红红;朱林英;潘丽峰;陈洪友;苏靖华;傅慧琴;黄红;孙乔;傅益飞;王闻卿;黎健;连伟刚;杨玲凤;;上海市浦东新区副溶血弧菌病原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3年02期

6 顾宝柯,金汇明,李生,林亚萍,周廷魁;上海市腹泻病流行病学监测报告[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9期

7 陆广珍;李湘弟;王茵茵;王刚毅;王月琴;尤锡根;;副溶血性弧菌的菌型分布调查及K组合血清的简易分型研究[J];上海医学;1986年07期

8 常改凤;许增生;崔日林;廖文华;石晓路;;深圳西乡近五年副溶血弧菌的分子特征及血清型别变迁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喜斌;刘代新;张继伦;;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及其快速检测[J];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01期

2 吴振龙,白杨;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3 赵虹;陈懿;;鄞州区副溶血性弧菌分型及耐药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年02期

4 刘霞;高鹤;杨琳;张义全;谭亚芳;郭兆彪;黄新祥;杨瑞馥;周冬生;;副溶血性弧菌基因敲除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年03期

5 陈茂义;胡婕;胡静荣;陈婷;毛春林;石韬;益琼;李斌;杨中香;;副溶血性弧菌GB/T4789.7-2008检验方法的改良[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年02期

6 张倩华;;副溶血性弧菌实验室检测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4年25期

7 宋启发;叶硕;徐景野;章丹阳;;副溶血性弧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基因分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16期

8 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徐兵,王红;副溶血性弧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吴振龙,聂军,鲍慧宁;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产物的性质[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年05期

10 鲍慧宁,聂军,吴振龙;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65位氨基酸突变体的构建[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平楚;;副溶血性弧菌研究进展[A];2007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周桂莲;王淑真;杨宝兰;;鉴别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致病与非致病性的动物试验方法[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3 马聪;;广东地区副溶血性弧菌暴发分离优势血清型菌株的分子特征[A];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海红;副溶血性弧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2 吴振龙;副溶血性弧菌直接溶血毒素基因的克隆、突变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3 彭慧峰;副溶血性弧菌FlaE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燕;副溶血性弧菌免疫检测新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5 闫小娟;副溶血性弧菌QS系统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mfp和cpsQ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699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699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5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