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与轻型链球菌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本文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与轻型链球菌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探索混合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培养的适宜条件,建立混合细菌BF体外模型,并为研究混合细菌BF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PAO1、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标准株ATCC49456。紫外分光光度计、CCK-8(cell counting kit-8)比色法比较2种细菌在不同p H值、培养基、混合比例、加入顺序和混合时间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建立单独及混合细菌BF后,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BF内部活死菌比例。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BF结构。结果 p H值为7.5最适宜2种细菌生长,P0.01;2种细菌在脑心浸出液培养基中生长明显优于胰大豆蛋白胨肉汤培养基,P0.01;PAO1与S.mitis以1:3混合,且PAO1优先加入,能形成较好的BF,P0.01;2种细菌混合的时机以PAO1培养后立即混合S.mitis为优,P0.01。CLSM结果显示PAO1可形成成熟致密的BF;S.mitis单独培养不形成BF;混合细菌BF较单独PAO1组活菌比例增多,3组厚度分别为(19.02±1.298)μm,(2.250±0.25)μm和(28.76±3.472)μm,P0.05。SEM显示混合细菌BF内两种细菌共存,结构更加致密立体。结论成功建立PAO1混合S.mitis的BF体外模型,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强。初步证实S.mitis可参与混合菌BF形成,并起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儿童发育重大疾病诊治与预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轻型链球菌 生物膜 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370744)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No.20135503110009)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No.卫办医政函2011-873)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之课题五(No.2012BAI04B05)
【分类号】:R378
【正文快照】: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技术的普遍开展在挽救越来越多早产儿及危重新生儿的同时,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病情迁延反复,且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成为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1]。而气管导管(endotrachealtube,ETT)表面生物膜(BF,biofi lm)正是造成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晶晶;倪明;田德英;;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和新型mucA突变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年05期
2 鲁纯;胡凡;徐艳;李谨;王娟;倪杰;覃文;陈武;;菌斑生物膜原位干预模型的建立[J];口腔医学;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琰,施安国;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2 董叶丽,贾鸣,宗酉明,徐志红;ICU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调查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年02期
3 安树昌;阎锡新;;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被膜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关系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12期
4 谭东云;刘志军;易荣;;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5 夏培元;史惠卿;;AI-2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细菌生物膜感染的潜在新药[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23期
6 毛普加;曾韦锟;洪愉;冯梦蝶;许泽仰;;宿主菌抗噬菌体机制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5年04期
7 刘靖;陈武;;荧光技术在牙菌斑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口腔生物医学;2010年02期
8 刘靖;王韦玮;胡凡;陈武;;荧光原位杂交观察口腔原位菌斑中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动态变化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2年01期
9 余杞强;李志明;;奶牛乳房炎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乳业;2012年08期
10 陈灵;何孔文;沈洁;;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龋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口腔生物医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莹;超声微泡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2 顾兴智;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3 查代明;防御假单胞菌Pf-5脂肪酶LipA的分子鉴定、酶学性质及基因表达调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曼;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及体外模型结构定量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2 钱群英;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估算方法[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贾艳华;不同抗菌药联用对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艾蓉;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结合蛋白-1b与藻酸盐产生关系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艳林;克拉霉素和头孢他啶对腹膜透析管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干预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伏小红;铜绿假单胞菌儿童社区获得性尿路感染临床分析及喹诺酮信号分子对其毒力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7 彭宁宁;氨溴索联合万古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杀灭作用及调控系统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8 高妍;不同PH值及作用时间对镍钛丝摩擦力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9 方婷婷;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缺陷对藻酸盐合成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郑昕;群体感应理论在Pseudomonas sp.HF-1定植中的作用及其应用潜能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岷峰;人工菌斑生物膜的研究方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转;90株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及生化反应[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23期
2 刘蓉,谢芬,周黎明,杨云霞,朱玲,王浴生;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β-内酰胺酶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4年04期
3 杨海慧,沈薇,应春妹,叶杨芹,于嘉屏;神经外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6期
4 陈海金,张瑞琴;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的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年03期
5 李国豪 ,徐邦牢 ,李萍 ,雷秀霞;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动态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6 杨凤琴,杨凤莲;87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年08期
7 孔晋亮,莫诚航,尚为民,邝敏,覃雪军,闫萍,陈一强;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刘永芳;吕晓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9 关欣,郑红光;铜绿假单胞菌再次感染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年02期
10 吴润转;陈艳珍;周勇;;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及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付建荣;刘群;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李建;;铜绿假单胞菌烧伤患者分离株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一强;陈海荣;;生物膜形成相关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曾燕丽;兰小鹏;江丽;刘丰伟;;灭活铜绿假单胞菌DNA适体的筛选和鉴定[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6 李超;黄亮;刘庆中;王赛芳;郑佳音;周铁丽;;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缺失的检测[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小燕;卓超;冯景宇;;低浓度乙醇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变化[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李俊娟;蒋捍东;;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李晓玲;高华;刘正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5年连续监测[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罗燕萍;沈定霞;裴保香;徐雅萍;白立彦;;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五种抗假单胞菌抗生素使用量相关性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学如;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徐洋洋;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受信号分子调控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6 徐令清;铜绿假单胞菌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8 郭俏;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抑制剂及喹诺酮信号分子介导的调节途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孙小敏;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应系统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10 路新枝;群体感应和环二鸟苷酸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2 谢才文;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0年
3 卢锦萍;儿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4 张咏梅;落叶松皮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5 刘丰伟;体外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适体的研究及初步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江守伟;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冯军花;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部分耐药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李靓;山西太原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调查分析及产金属酶基因型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王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其耐药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10 顾晓花;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抑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9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78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