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α-GA通过上调蛋白酶体活性促进晚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本文关键词:18α-GA通过上调蛋白酶体活性促进晚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更多相关文章: α-甘草次酸 蛋白酶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摘要】:目的:明确18α-甘草次酸(18α-glycyrrhetinic acid,18α-GA)对晚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标志物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晚期BMSCs(≥14代)应用2.0 mg/L的18α-GA持续作用30 d,比较18α-GA组与DMSO组蛋白酶体活性;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21和p16的表达变化;CCK-8、Brd U掺入试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表达变化。结果:应用18α-GA后BMSCs蛋白酶体活性较DMSO组增高约0.2倍(P0.01)。18α-GA组SA-β-Gal阳性衰老细胞较DMSO组减少,且细胞着色浅淡;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表达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降低(P0.05)。CCK-8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18α-GA组细胞增殖能力较DMSO组增高,S期细胞显著增多(P0.05),18α-GA组Brd U染色阳性细胞率较DMSO对照组增高(P0.05)。18α-GA组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及CDK4表达水平分别较DMSO组增高(P0.05)。结论:18α-GA可激活晚期BMSCs蛋白酶体活性延缓细胞衰老,并且可能通过上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促进晚期BMSCs增殖。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关键词】: α-甘草次酸 蛋白酶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增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200254)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2014-033) 山西省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No.20133075)
【分类号】:R329.2
【正文快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是目前组织工程应用较广泛的种子细胞之一,而源自体内的BMSCs数量有限,需经体外长期培养扩增后方可用于临床移植治疗。近期的研究报道表明BMSCs存在复制性衰老,进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2]。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游自立;蛋白酶体酶切位点预测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4年01期
2 宋哲;刘涛;焦春波;刘伟;朱鸣华;王晓刚;;蛋白酶体对抗原蛋白酶切特异性的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年09期
3 陈晓勤;潘小芬;谢军;;蛋白酶体活性测定与组分分析方法的建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50期
4 王艺芳;张令强;贺福初;;26S蛋白酶体组装的分子机制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5 彭睿,秦浚川,宋晓龄;蛋白酶体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年03期
6 张召;;降解的智慧[J];生命科学;2013年11期
7 吴焱秋,柴家科;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组成及其生物学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8 屈顺林;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与受体胞吞[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年01期
9 鲁凤民;李雅娟;庄辉;;N-端加flag标签增加P21~(Cip1/WAF1)蛋白质稳定性[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2期
10 赵天锁;任贺;郝继辉;;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9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洪标;张小燕;李舒珏;刘宁宁;练雯;刘金保;;生理浓度的ATP负性调节蛋白酶体功能[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 盛仙永;胡正海;林金星;;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及其在高等植物有性生殖中的作用[A];2004年北方七省市植物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邱小波;;乙酰化介导精子发生和DNA修复过程中核心组蛋白通过特异蛋白酶体降解[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专题报告三[C];2014年
4 魏倩;李雪;高园;盛仙永;;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对拟南芥根生长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摘要[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伯雨;睾丸蛋白酶体的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旭平;蛋白酶体抑制引起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机制和保护策略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王立;RPN4的生理功能及其降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平;人源2OS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结构与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李怡璇;PSMC3抑制蛋白酶体对Argonaute2的降解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董淑娴;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和去乙酰化酶SirT1相互作用机制在自噬调节中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如伟;E3连接酶APC/C~(Cdh1)介导BRSK2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进行周期性降解[D];复旦大学;2012年
8 王莹;REGγ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的研究和机制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娟;泛素—蛋白酶体相关调节因子CSN5B和OsEIP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王露;SUMO化修饰影响REGγ功能的分子机制及REGγ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广强;REGγ依赖的蛋白质降解体系构建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焦春波;ANN方法在蛋白酶体酶切研究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谢江安;基于VHSE结构表征的蛋白酶体酶切位点预测及酶切特异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郑青春;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对小鼠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艺芳;CKIP-1作为接头蛋白偶联Smurf1与蛋白酶体的相关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翟万里;REGγ-20S蛋白酶体组装机制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吴敏;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与泛素连接酶Smurf1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潘传英;hPL1C-2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的功能及与c-Abl的相互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谭业平;鲤鱼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8-α亚单位基因克隆、鉴定及时空转录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周星莉;NIP30调控REGγ功能及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94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shiyanyixue/994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