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范畴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03-23 20:09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范畴认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友善是党和国家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的思考的产物,既体现了时代性,又赋予了创造性。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友善,充分认识它的内涵、价值将影响到友善践行的方向和性质,友善应该是什么,它何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运用思辨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论文分为五个部分,试图对友善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全文作了基础介绍,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及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至第四部分是全文的主干部分,第二部分介绍了价值观的认知原则与遵循原则的逻辑要求,一方面从主体、客体和实践原则的角度解构价值观的框架,另一方面从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两个角度阐述了本文界定友善坚持的原则所必须遵循的逻辑方法;第三部分从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正反两面论述了友善何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然状态主要从市场经济缺陷和片面价值理性两个角度阐述了新形势下面临新的现实困境,应然状态主要阐述了友善立足于现实性,着眼于趋势性;第四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基础上进行论述的,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范畴进行了认知分析,一方面这一部分运用了第二部分所阐述的方法,分析了友善的主体和客体,运用第二部分所阐述的逻辑方法,在对国内外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性的内涵;另一方面这一部分根据第三部分所阐述的实然状态对症分析友善应该包含的内涵。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个人认为,认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友善是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友善的主体终究是个人,友善的客体应该包括自我、他人与自然,如此,才是完整的友善价值观框架;国内外传统文化对友善的界定提供了沃土,但这还不够,只有从现实困境出发,从实然状态出发,友善的界定才富有时代意义,我们才能理解友善何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的研究才能体现出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友善 主体 客体 传统继承 时代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20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8-10
  • 1.研究背景8-9
  • 2.选题意义9-10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7
  • 1.国内研究综述10-14
  • 2.国外研究综述14-17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17-19
  • 1.研究方法17-18
  • 2.框架结构18-19
  • (四)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19-20
  • 1.可能创新19
  • 2.不足之处19-20
  • 二、价值观认知阐析20-27
  • (一)价值观的认知原则20-23
  • 1.主体原则20-22
  • 2.客体原则22
  • 3.实践原则22-23
  • (二)贯彻认知原则的逻辑要求23-27
  • 1.坚持历史传承性要求23-24
  • 2.坚持时代创新性要求24-27
  • 三、“友善”何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7-37
  • (一)实然状态27-34
  • 1.市场经济缺陷导致的不友善28-33
  • 2.价值理性片面导致的不友善33-34
  • (二)应然状态34-37
  • 1.立足现实性——恰当35-36
  • 2.着眼趋势性——合理36-37
  • 四、新时期对友善的创新性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友善”37-52
  • (一)“友善”的主体指向37-39
  • (二)“友善”的客体范围39-52
  • 1.对自我的友善39-44
  • 2.对他人的友善44-47
  • 3.对自然的友善47-52
  • 五、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留义;;现代化视野中自我生存的反思[J];黑河学刊;2006年05期

2 刘春春;;制度堕距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农民意愿与实际效果分析[J];农业考古;2012年04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范畴认知分析[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5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范畴认知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64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