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私立苏州振华女子中学研究(1927-1937)
发布时间:2020-04-05 14:55
【摘要】:私立振华女子中学是民国时期苏州知名的女子中学,办学成绩斐然,声名远播,推动了民国苏州地区近代女子教育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搜集、整理了私立苏州振华女子中学办学历史相关资料,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建校及其历史沿革。在私立振华女子中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铭记,一位是私立振华女子中学的前身私立振华女子小学的创始人王谢长达,另一位是振华女子中学的创始人王季玉,她是王谢长达的二女儿。母女校长在振华女中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从1906年小学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的发展经历小学阶段(1906-1907)、中小学合办时期(1918-1927)、中学独立发展阶段(1928至1937年)。管理体制。私立振华女子中学的学校管理体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重大决策都须经董事会讨论通过,校务管理亦须受董事会监督,校董会选举校长。校董会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筹措办学经费、密切学校与政府关系、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以及扩大办学影响力等。以校长为首的各级组织机构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振华女中完善的行政组织为学校有条不紊进行教学管理提供了强有力保障。经费来源与支出。学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捐款、学杂费收入、政府补助、息金和其他收入四个方面。关于学校的收入管理,校董会和事务处会计课都负有保管职责。对于学校经费支出管理,先由学校事务处会计课和经济委员会编制全年预算决算,校务会议和董事会负责审核学校全年预算、决算,学校另设有经济稽核委员会稽核经费用途和审查决算。学校经费支出主要为校园建设、教师薪资、办公费用、图书标本费用等。学生与教师。关于学生,主要分析了学生家庭情况、学生籍贯以及学校录取学生要求。学校对招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学生主要来源于苏州境内以及江苏省内其他城市,且多为富裕家庭子女。还分析了学生管理模式,学生管理主要分为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关于教师,主要分析了教师来源和学历构成以及教师的工作与待遇。振华女中不拘一格聘用教师,教师多为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生。振华女中教员的薪资主要实行时薪制,教授课时多少往往决定了教师薪俸高低。振华女中教师整体薪资水平在苏州境内远低于省立中学,与县立中学相当,略低于教会中学。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活动。振华女中规定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细致周到,区分个性,体现女子特性,促进学生德智体艺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服务精神,对于未能升入大学的学生,可以谋取生活上、职业上独立,摆脱女子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宿命。振华女中设初中与高中两部,高中二年级起文理分科,初中不分科。课程设置依据国家制定的中学课程相关法令制度并且仅仅围绕教学目标。高中与初中都设置选修课。其中初中设置选修课是为了试探学生兴趣与能力;高中设置选修课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与能力。关于教学活动,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以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办学成效与原因分析。私立振华女子中学自1906年创办小学,1918年添设中学,再到1936年建校30周年。办学成绩斐然,社会影响深远。振华女中教育质量高,在各种竞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毕业生各科成绩优秀,升入大学的人数较多,得到了家长们的赞扬,学校声誉远扬国内外,为吴女学之冠。学校取得办学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以王季玉为首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董事会及社会各界热心教育人士的帮助;政府在政策与经费上的扶持。
【图文】:
行政组织系统图
文 第四章 设有各级级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科,练习自治,增进各级学生均为各该级级会会员。各该级於学期开始后一星各干事,负责处理各该级一切事物。高一级会设置级长一人,级长之下设智组、慧组两组,,并下管理文牍股、体育股、游艺股三股,智组下管理会计股。级长慧组组长(正副) 智组组长(正副)游文体图会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63;G639.29
本文编号:2615158
【图文】:
行政组织系统图
文 第四章 设有各级级会,以联络感情,研究学科,练习自治,增进各级学生均为各该级级会会员。各该级於学期开始后一星各干事,负责处理各该级一切事物。高一级会设置级长一人,级长之下设智组、慧组两组,,并下管理文牍股、体育股、游艺股三股,智组下管理会计股。级长慧组组长(正副) 智组组长(正副)游文体图会庶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K263;G639.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柳袁照;;杨绛:“振华的那股味儿影响了我一生”[J];中小学管理;2014年07期
2 周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私立中学校董会述论[J];教育评论;2010年05期
3 潘秀慧,杨菁;从弘道女中看民国浙江的女子教育[J];浙江档案;2003年02期
4 李捷三;名流学者的摇篮──贝满女子中学[J];中小学管理;199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萱;民国时期私立女子中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段越星;近代上海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1850-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曾超群;民国时期长沙中学教师群体研究(1927-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肖娟;私立周南女校办学历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马芮;民国初期女子中学修身课程探究[D];聊城大学;2014年
6 陈玉玲;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1912-1927)[D];西南大学;2010年
7 陈赞绵;近代苏州女子学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51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1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