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
发布时间:2020-04-29 17:59
【摘要】: 文化传统是民族立身之基。中国文化传统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成为批判和摒弃的对象,但由于文化传统自身所具有的浸漫性特征和中国文化系统自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历经摧折而不灭,直到今天仍然是缭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底色。 文化的构成既有表层的,又有深层的。表层文化以可见、可感的载体充满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以浸漫的方式通过个体的活动内化成个人的精神存在,氤氲成民族生活中深层的心理结构。文化通过物的载体和人的载体不断地进行着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转换,在持续的转换中实现更新,成就了文化自身特具的内源性、稳定性和更新性。 中国文化传统在封建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统一的语言、绵长的科举考试传统和中国传统士人“平天下”的理想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教化”传统,使大、小传统之间存在高效的沟通渠道,使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被精英和大众阶层接受,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儿童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个性化占有主要通过家庭和基础教育。在儿童文化图式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式的独特的“缘”形成了围绕儿童的不同层次和性质的文化环境,其中的影响既有直接的、显性的,也有间接的、浸漫的。在当代儿童的家庭生活和基础教育生活中,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依然巨大,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 在当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新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通过改变学校日常生活的方式,通过儿童主动、积极、自主地参与学校生活,形成他们看待世界、自身、群体、他人的新的方式,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新文化建设应该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新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它通过班级建设实现儿童品格发展中群性与个性的整合,通过开发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改变师生参与课堂生活的方式实现成人之学与成事之学的整合,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融通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理论与实践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9.2;G122
本文编号:2644845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9.2;G12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那明明;;文化传统影响下的日本教学论发展[J];太原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姝;论教师的文化觉醒及其教学实现[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洪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阳庭庭;论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刘;蒙古族艺术在中小学的传承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金铭;台湾地区国小社会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汝秋;基于中泰基础教育差异的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刘畅;浅析中学思想政治课认同障碍的成因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2年
6 苏蓉;我国中学生品格教育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4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64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