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场域透析
发布时间:2020-07-19 22:20
【摘要】: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始于疑难,疑难始于现实困境。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体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近年来关于中学体育教师的话语大多是围绕着“体育教师应当如何”和“如何培养体育教师”展开,较少考虑“体育教师怎样生存生活”,缺乏对一线体育教师真实生存境况的现实关切,这无疑忽视了中学体育教师群体职业感受及利益诉求。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育艺术“2+1”工程等深入推进,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存境况逐渐成为社会和学校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问题提出并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是论文的根本,而具体的论文构思则是论文的生命力。本研究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客观呈现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在学校场域中的实然生存境况的前提下,借助场域、惯习、资本的分析框架剖析其生存境况弱势的问题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境况问题的的应然诉求。希望能唤起更多人来关注广大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为各级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改善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提供建设性策略,为推进当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建议。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作为本研究的缘起,主要从中学体育教师边缘化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需要、个人研究旨趣等方面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从关乎体育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实现、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拓宽体育教师生存发展研究视角来追寻本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介绍和呈现本研究的过程,包括研究视角和方法的选择、样本抽样、资料收集与分析、概念框架的构建以及研究效度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等。第二部分主要是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主要聚焦于国内外关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教师群体生存状况、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研究领域的有关论述,指出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加以梳理并参考利用,旨在为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研究理清思路和提供有价值的材料,也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部分是场域理论的学理分析,主要理清场域、惯习、资本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场域思维范式的实践价值,介绍学校场域构建及现实意义,为我们理解和深入研究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提供探索性的理论基石。借助布迪厄场域理论对于把握中学体育教师在学校场域中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资本以及潜沉的惯习又是如何影响其生存境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四部分是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现实考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别从生活质量、职业倦怠、专业发展、工作满意度四个方面考察中学一线体育教师的现实生存境况,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整体特征及生存困境,从而为后续的理论阐释和建构提供较为有力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反映职业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工作强度大,职业倦怠程度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专业发展缺乏、培训体系不健全,工作生活环境满意度不高等。第五部分为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场域审视,在整体把握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基础上,主要从学校场域外部、内部以及场域主体三个维度层面来解读中学体育教师生存状况弱势的问题根源。中学体育教师身陷社会场域、学校场域、文化场域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局限是其生存困境生成的缘由。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研究不是为了简单粗暴的批判,而是基于一种关怀的精神和一种为其提供切实帮助的理想。第六部分是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资本考量,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学校场域中的体育教师生存境况以及发展轨迹受制于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借助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来对中学体育教师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符号资本)的内涵、作用、拥有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论证,从而提出促进中学体育教师资本积累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为改善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发挥理论与实践指导作用。第七部分是重塑与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惯习,惯习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场域中的惯习渗透到学校场域之中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场域自身的惯习产生影响。引入布迪厄惯习理论可以更深层次地揭示学校体育文化、体育学科建设、教师角色定位、体育教学习性等惯习作用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影响。结合自身多年来对惯习的感性体验与理性反思,提出调整学校体育文化惯习、体育学科惯习、体育教师角色惯习、体育教学惯习的若干具体举措。第八部分是中学体育教师生存改善的应然诉求,造成当下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弱势是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的特点,提出改善其生存境况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与配套措施;构建中学体育教师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创建人性化的学校体育工作环境;创设中学体育教师自我调适与塑造策略。第九部分是对整个研究的观点、理论建构、研究结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分析研究存在的疏漏与不足,并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提出一些思考和在后续研究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该论题明确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96
本文编号:2763046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3.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中太;蔡永红;;农村教师生存困境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10期
2 尹立鑫;董爱华;;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解读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1年21期
3 马悦;;我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年08期
4 "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丁钢;陈莲俊;孙玫璐;;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5 周平安;;试论如何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7 马洪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S1期
8 王景丽;;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年18期
9 常宝宁;崔岐恩;;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变革:2000~2007[J];教育科学;2010年03期
10 姜新生;;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3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763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