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获得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5 05:32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得到持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态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获得感有利于推动初中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目前,虽然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学生获得感得到增强,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提升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获得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质量的思维视野,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感染人心、触动灵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初中生获得感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首先,以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获得感为研究对象,明确获得感的提出及内涵。其次,确立获得感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获得感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获得感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获得感的直接理论来源。再次,探究初中生获得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能力层面以及知识层面的体现。最后,注重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检验《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获得感仍然相对较弱。探究目前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获得感的现状,并分析学生获得感缺失的原因。其现状主要表现为:课程价值认知维度获得感较高,但功能认知有偏差;教学内容认同维度获得感较高,但缺乏深度;教师素质受肯定,但教学方法吸引力维度获得感普遍不足;教学过程有温度,但感染力维度获得感尚待提高;学生缺乏参与度,行为层面获得感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供需结构失衡加深初中生排斥心理;部分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与教育技术发展不同步;教师话语方式影响初中生获得感。基于以上分析,提升初中生获得感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教学供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采用新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以改革学校教学方式,实现适时创新;二是更新教学理念,并通过努力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吸引力;三是在端正自身学习态度的基础上,初中生应增强自身参与感,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汲取精神需求,从而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633.2
【图文】:

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吸引力,维度


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多选),如图 3-3 可知,77.8%的初中生认为他们学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84.7%的初中生认为他们学会懂得“调控自己的绪”,73.9%的初中生认为学到了“合理行使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70.6%的初中生为他们“增强了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必须合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要从根本上符合教材内容的规定性要求。由此可,初中生不仅对教学内容符合教材要求表示认可,而且还收获了教学内容的记忆,初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普遍认同,但是缺乏深度。

初中生,兴趣,程度


图 3-4关于学生的兴趣程度方面,如图 3-5 所示,46.4%的初中生选择“非常感兴趣”,0.7%的初中生选择“一般感兴趣”,15.7%的初中生则选择“兴趣不太大”,7.2%的初生选择“完全没有兴趣”。教师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程度,可见,《道与法治》课教师的素质普遍受学生肯定,如果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仅仅用讲授法,学生

层面,初中生,学生,行为


五)学生缺乏参与度,行为层面获得感欠缺上课认真听讲情况上,如图 3-7 所示,34.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可以非”,42.2%的初中生表现“有时听课,经常走神”,“只是偶尔听听课”的占不听课”的占 7.8%。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容易出现“身在曹营心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继兵;;学校教育:成全“人”的“获得感”[J];中小学管理;2015年07期

2 何理;;接受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分析[J];学术论坛;2010年11期

3 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深刻把握“八个相统一”[N];光明日报;2019年

2 ;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9年

3 赵静;;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四个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7年



本文编号:2803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03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