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
发布时间:2020-09-04 20:27
精神生活是人全面发展与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赋予人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每个时代的人,在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是希望追求同他们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相一致甚至超越那一时代的精神生活,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村教师作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仅影响着其个人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农村学生、农村教育以及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命成长。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田野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农村教师、在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亲属等进行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尝试勾勒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变迁图景与可能缺失,同时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内外因素与解决路径。通过田野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一,精神生活对农村教师个体的生命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有助于拓展农村教师对教育范畴的认识;第二,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智慧的养成乃至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为农村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方向和注入动力。 结论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够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进教师从“职业道德”向“个体道德”回归,并最终向更高层次的“公共道德”跃升,从而有效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结论三,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与农村少年儿童个体生命成长和命运走向息息相关,高层次的教师精神生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够引领农村学生、农村居民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 结论四,当前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精神生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精神生活之间各有特点,但并不完全排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交叉,只是某一类型中的某一主导因素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当前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还存在一些缺失,如生命立场缺乏和主体性的缺失、公共性隐退和情感的变异、价值体系缺失与生活意义的失落。 结论五,当前城乡社会发展失衡、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冲突、大众传媒和城市消费主义文化影响、教师政策缺陷以及个体化社会带来的公共生活瓦解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是造成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现实境遇的外部因素,而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则是造成他们各自精神生活类型差异的主观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精神生活层次,丰富农村教师精神生命的内涵,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好的为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服务,必须从农村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思想以及教师个体等维度着手改革和完善,构建出一套基于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实情的教师精神生活之系统理论。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635.1
本文编号:2812548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G6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彩平;在道德关系建构中生成德性——析诺丁斯道德教育的新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2 王嘉毅;梁永平;;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2期
3 邬志辉;马青;;中国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慈航;;论农村教师教育培养制度和培训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5 姜爱林;论城镇化的基本涵义及其特征[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王学峰;;发达国家城镇化形式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7 王隆凤;;宁化县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阮爱民;WTO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及回应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10期
9 李政涛;;论教育学的基本指向及其灵魂[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10 李尚卫;袁桂林;;我国农村教师教育制度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281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1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