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7 17:04
   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的过程,语文教育的建设历史是对语文教育现代性不懈追求的历史;而清末民国国文教科书的演变历程,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不断选择、诠释、重构和探索的过程。选取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并以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趋向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在传统文化选择历程中表现出最为复杂、多变、奋进、挣扎的螺旋上升态势,诸多现代教育和文化问题,都可在这一时段发现惊人的历史印记。所以,研究清末民国的文化和教育问题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不是历史以偶然中的必然给予古老中国强烈的外部刺激,乾嘉诸老所创立的学术范式或可为中国文化另辟新路,使得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内涵式蜕变完成近代化转型,谋得康、梁、胡适所期待的“近代科学”的文化蜕变;亦或乾嘉诸老的遗智尚不足以达成使命,那么中华文化可能重新构建一番崭新的文化体系。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不会逆转,深深的车辙见证的往往与期待和假设相背离。历史的屈辱以亘古未见的惨败和屈辱的城下之盟告终,从此,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社会性质被迫改变,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再难自保,逐步融入在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展的轨迹中去。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文化狂飙的劲头席卷中华大地,面对西方各类教育思想的头脑风暴,“中体西用”的文化选择框架被打破,这“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1将传统文化的选择导入了现代化、科学化、人本化的征途。本研究以“中华传统文化选择为主体,价值趋向为主导、中学国文教科书文本研究为主线”而展开,遵循历史发展状态的研究逻辑,从理论层面系统地分析文化问题、教育问题、教科书问题。这三条线相互交叉和映证,最终作用于教育对象上,“教科书中怎样选择中华传统文化,选择怎样的传统文化用之于语文教育,如何通过语文教科书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向学生的转化,使得学生成为真正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些问题就成为本研究的初衷和归宿。根据这一线索和研究思路,本论文分四章内容呈现研究过程和结论:第一章绪论。叙述了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方案、创新与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清末“中体西用”文化选择下中学堂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近代化转型。内容有:清末“民族危机”带来传统文化选择中的意识更迭;清末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清末“国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中文学服膺于实用的价值趋向;清末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08年吴曾祺主编的《国文教科书》内容,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清末之文化选择—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修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二是清末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学优而仕”(工具主义)到“经世致用”(实用主义);三是清末之国文教科书——是对传统旧式文选型语文教材的艰难突破。一言以蔽之,清末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未跳出“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可以形容为——“秋风不惊堂前雁,夕阳仍恋路旁鸦”。第三章民国时期“现代多元”文化选择下中学国文教科书价值趋向的现代化转型。内容包括:民国期间革新气象与传统文化选择的重构轮回;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在传统文化选择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踪迹;现代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选择上文学服膺于科学的价值趋向;民国时期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的价值凝结——具体研究1935年叶圣陶、夏丐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通过表格统计、数据分析得出本章结论:一是民国时期之文化选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传承民族命脉的根本,这一时期“修身”的新内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线和脊梁;二是民国时期传统文化选择之价值趋向——从“独善其身”(个人功能)到“兼济天下”(社会功能);三是民国时期之国文教科书——在白话文教育中实现对传统文学教材的科学化突破。一言以蔽之,民国国文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选择破除了“中体西用”的价值框架,在坚定的前行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眷恋,可以形容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回”。第四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选择价值趋向对于当代的启示。“让历史回答未来”,本章期望以历史之镜关注现实文化、教育、中学语文教科书问题,分四个问题进行阐述:其一,清末民国中学国文教科书是现代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选择的历史之鉴;其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趋向是语文教科书传承民族文化的根本;其三,兼容多元文化价值趋向且凝结民族之魂是语文教科书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四,基于严凌君语文教育读本的思考。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G639.29
【部分图文】:

教科书,国语,国文,章程


范学堂教务长。1905年起受聘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持古今秘籍珍本编辑。其吴曾祺居住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之涵芬楼,利用楼中数十万卷藏书,摘取精华,宣统二年(1910年)编成《涵芬楼古今文钞》(见图2.2)。《涵芬楼古今文钞》全搜罗宏富,13类、213目、凡2000余家、文达万篇。正如严复于书序言:“迩邑子吴先生,方上下数千年,所网罗旧文仅万首,为之厘体别成艺苑巨观。”辛(1911年)末,吴曾祺先生辞职返里。民国4年(S卩1915年),任福建经学会副长。另著有《涵芬楼文谈》、《国语国策补注》、《国语韦解补正》、《清史纲要》、《香山馆文集》等。逡逑按1908年版《中学堂用国文教科书》初册封面内容可知本套教科书应脱于吴曾棋选编的《漪香山馆文集》中的《涵芬楼古今文范》。由于本套教科书的撰和遵循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章程》两套纲领性文件的要求,虽然仍然需要严格传承传统儒家思想,但是教书还需适应新式的教育体系的需要,所以教科书在选文方式、编辑成册、印刷版、装订发行均在一定程度借鉴了日本和欧美文学类教科书,使得本教科丨?有于Q喫未纬梢允视Α翱凭僦贫取钡摹按橙寮揖凇苯萄J降慕炭剖椋ξ夜钤缥难⌒拖低郴执醒Ч慕炭剖椤e义

本文编号:2828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28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8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