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网络学习空间过程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部分图文】:
网络空间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效果进行衡量。本研究选用相对误差(RAE)来反映估计量与被估计量之间的差异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其中y"代表的是预测值,y为真实值。通常RAE值越小,模型的精确程度相对越高。(三)综合评估与分析1.教师信息素养综合评测经过数据处理与检验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组合赋权法[34]、综合指数等算法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综合评测。(1)指标权重设定首先,运用德尔菲法计算各个指标进行主观赋权,即通过邀请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育相关领域专家、教育行政单位人员及一线教师对各级指标进行图2数据采集渠道及内容收藏、下载或转载信息的数据记录原创教育素材与资源的数据记录微课发布的数所据记录信息分类与更新的数据记录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的数据记录在线课堂应用的数据记录作业应用使用的数据记录学情与数据分析应用的数据记录空间举报的数据记录开展在线教研的数据记录群组空间的数据记录网络空间数据(过程性数据)数据采集调查问卷(结果性数据)实地调研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和安全专业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解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情况信息素养提升建议(1)(2)
能力进行调查,其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论坛发布的具体消息、活动日志发布的对象、时间、频率等内容[29]。综上,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方法,可综合运用过程性数据和结果性数据相结合来刻画教师信息素养画像,最终促成评估过程简单、全面、灵活,评估效果更加高效化、持续化。三、融合网络学习空间过程性数据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研究设计本研究遵循着“多渠道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检验—综合评估与分析”的路径进一步阐述融合网络学习空间过程性数据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研究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一)多渠道数据采集综合国内外现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框架[30-33]相关研究,本研究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和安全、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估研究,并确定了13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通过对比分析各个三级指标的内涵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典型数据,最终确定利用“网络空间数据+测试问卷+实体访谈”三渠道融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具体的采集内容如下页图2所示。1.网络空间数据。网络学习空间是集资源、服务与数据为一体的统一认证网络学习场所,其中详细记录了教师在资源管理、网络备课、互动课堂、网络研修、家校联通等活动中的行为数据,与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的行为数据主要包括教师收藏、下载或转载信息、教师原创教育素材与资源等多个维度,具体采集点达到72项,涵盖了10个三级指标(约占比26%),部分采集点如表1所示。表1过程性数据采集点三级指标具体采集点3.1.1信息的获取与甄别教师收藏的他人资源的总数量教师收藏的每个他人资源的浏览量……3.1.2素材的加工与处理教师原创图片的数量教师原创图片的更新频率……3.1.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
124ResearchonInformationLiteracy信息素养研究2020.9中国电化教育总第404期分,总体得分为78.91,表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发展已处于良好水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信息伦理与安全、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一级、二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进一步分析可发现:(1)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和安全两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教师在两个方面的得分均超过了85,表明教师已具备较高的辨别信息、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勇于克服信息化实践中困难的意识,并能避免信息应用中常出现的伦理与安全相关问题。(2)专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在“知识持续性获缺指标表现较好,但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协同教研和提升新兴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等“专业能力成长”方面仍有不足。(3)信息知识和信息应用方面发展有待加强。在信息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水平均不高,但相比之下,教师对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基础操作知识更了解,而对信息产权等基础知识掌握尤为不足。在信息应用方面,教师在“资源收集、加工与处理”等基础性应用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在有效地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有效的评价与开展精准的学情诊断分析等高层次应用方面表现不足,特别是在“教学优化与创新”方面亟须提升。总的而言,浙江省某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在各维度发展不均衡,尽管教师对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和安全有较高的认识,且注重自身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但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有不足,实现从应用融合向创新融合的转变仍需进一步的努力。五、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估效果与优势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估效果,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宪毅;;利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中职学生发展的考核之研究[J];考试周刊;2016年54期
2 骆海玉;;高校网络学习空间的设计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年03期
3 杨乾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初中数学易错题易混点的教学实践[J];教育信息技术;2016年Z2期
4 陈庆祥;;依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14期
5 郝兆杰;侯小霞;王坤宇;;网络学习空间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经验、制约因素及优化建议——基于11名高校教师的深度访谈[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年02期
6 厉远琴;;运用网络学习空间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J];家长;2019年28期
7 许美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年05期
8 周红雷;张淋江;刘志龙;;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平台研究[J];高教学刊;2015年17期
9 徐敏;;浅析网络学习空间助推创新教学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16期
10 向守万;;正视问题 选准对策 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唐烨伟;初中物理网络学习空间模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庞敬文;个人学习空间构建的模型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许亚锋;技术支持的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孙永强;高中语文阅读网络学习空间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如雪;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大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2 马苏男;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探究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文峰;网络学习空间学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17年
4 王月瑶;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文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设计及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6 张玉营;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设计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20年
7 鲁津维;网络学习空间中学生电子徽章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9年
8 徐晶晶;网络学习空间发展阶段差异及教师应用意愿和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9 刘佩文;网络学习空间中大学生交互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10 莫天才;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协作学习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7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4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