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素养测评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633.98
【部分图文】:
这一前缀决定了“interdisciplinary”比“multidisciplinary”在学科整合上更进了一步(见图1-1),“多学科”提供了多个学科的“联盟”,“跨学科”则实现了学科关系的“协调”,意味着明确的相互依赖。“跨学科”多以主题或交叉概念对课程进行整合,既保留了各个学科的完整性,又强调运用综合的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学科边界得以软化,实现了学科之间的真正对话。“trans-”表示“超越”、“横过”和“贯穿”,“transdisciplinary”所涉及的整个问题空间都没有任何先验的学科视角③,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整体性,各①Moran J. Interdisciplinarity[M]. London: Routledge, 2010.②Drake S M, Burns R C.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M]. ASCD, 2004, 8-12.③Klein J T. Evalu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8, 35(2): 116-123.各学科是并列、累积的关系,保持清晰的学科边界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学科边界软化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在学科边界共同交叠的地带发展新的解释性体系超学科 transdiscipl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的核心素养在观念上是整体的,沿袭学科本位不利于多重情境互通和学科对话。①落实学科素养“向内”关注学科内部的纵向衔接,“向外”寻求学科间的联系,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思想方法,形成横向联合的跨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组成的纵横交错的素养结构构成了支撑学生自我发展的整体框架。分析工具科学思维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一致的①,科学教育应该综合各个科学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进入新世纪,跨学科问题解决被认为带(见图 1-4)②,以及帮助毕业生应对非用“跨学科”一词界定未来人才的新形象学科推理与交流能力”和“跨学科探究”更好实现的学习结果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者的视野。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昌;南纪稳;;“走出个案”:含义、逻辑和策略[J];教育研究;2015年12期
2 辛涛;乐美玲;郭艳芳;姜宇;;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途径:基于认知诊断的学习进阶方法[J];教育学报;2015年05期
3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年09期
4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08期
5 杨向东;;“真实性评价”之辨[J];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05期
6 郭欣;陈向明;;教育质性研究的本土化探索——第二届“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06期
7 林小英;;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路径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年01期
8 汤晓蒙;刘晖;;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J];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9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5期
10 戴海琦;罗照盛;;项目反应理论原理与当前应用热点概览[J];心理学探新;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忆捷;高中数学资优生运用构造法解决数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胡艺龄;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谢美华;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认知诊断评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4 沈健美;“科学过程能力”发展进程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杨玉琴;化学学科能力及其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健智;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5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6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