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研究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G633.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简释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形成的背景
一、黄厚江的教学研究历程
二、黄厚江的语文教育观
三、黄厚江的新课改观
四、黄厚江对新课改教学现状的评价
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植根于母语文化的固有基因
二、现代共生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与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一脉相承
四、传承叶圣陶“学生主体”的教育观
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生长性
二、鲜活性
三、互动性
四、互惠性
第二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实践
第一节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一、“一粒种子”——生原点
二、“一根主干”——教学主线
三、“根根青枝”“片片绿叶”——教学生成
第二节 “语文共生教学”的操作要领
一、选好共生原点
二、激活共生现场
三、促进共生过程
第三节 “语文共生教学”的操作方法
一、共生阅读
二、共生写作
第三章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价值与探讨
第一节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理论价值
一、拓展了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的理解
二、拓展了对语文教学综合性和实践性交融的理解
三、拓展了对语文教学活动性和经验性交融的理解
第二节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实践价值
一、协调语文教与学的矛盾实现教学共生
二、协调教学要素之间的矛盾实现教学共生
三、协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时间配置的矛盾实现教学共生
第三节 黄厚江“语文共生教学”的几点探讨
一、明确本色语文与共生语文的关系
二、共生语文需要深度的理论解读
三、探讨共生语文的扩展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萍;;强化教学背景[J];湖南教育;1993年08期
2 王瑞华;网络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创新与行为模式选择[J];教学与管理;2003年33期
3 张璐;教学设计的模式比较框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12期
4 任荣;;试论有效教学背景下的问题设计[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年08期
5 朱神海,金玲;任务型教学背景下的外语师资教育[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田建军;;重视教学后设计 减少教学中遗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19期
7 蓝健,章鹏远;国际复式教学的现状与趋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1期
8 金赶年;教学实际论(下)[J];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06期
9 李文光 ,王宪功 ,韩铭祜;系统方法与教学设计[J];固原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10 孙维路;;论教学中的一般和个别[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波;高中任务型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盼盼;化学教学最佳时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田婧;创意教学:一种教与学的艺术[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矫娜;论金增教学论思想的科学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石怀憬;PBL教学模式在民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6 刘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7 杨梅;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8 赵有珊;形式聚焦教学对一般过去式的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俞兴红;苏教版初中《语文》“专题”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彭琼;初中各年级写作教学同质化问题及其改进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7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86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