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闭锁性教学内容对中学生“非注意盲”表现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24 11:57
研究目的:体育课是学校体育重要组织形式,具有活动内容多样性和组织形式灵活性的特点,体育运动项目根据运动时认知特点,分为开放性运动和闭锁性运动,不同运动方式对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体育项目教学对中学生非注意盲的影响,揭示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青少年注意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包括两个实验,采用方便取样法,分别选如皋外国语初一1班为闭锁性教学内容组;初一2班为开放性教学内容组。实验一为静态非注意盲实验范式,电脑屏幕中央出现“十”字任务图形,要求被试判断每一试次中任务图形横长还是竖长。关键试次中会出现新异刺激,为“十”第一象限内一个黑色的小点,考查各组被试对新异刺激的觉察率。实验二为动态非注意盲实验范式,分组方式与实验一的分组方式相同。电脑屏幕矩形区域内出现8个随机运动的圆点,其中4个白色为任务图形,4个黑色为干扰图形。实验要求被试计算每一试次中4个任务图形撞击矩形边框的次数,在关键试次中,新异刺激“+”从左至右横穿矩形区域,考查两组被试对新异刺激的察觉率。研究结果:(1)开放性教学内容组和闭锁性教学内容组的两组被试在静态实验中判断“十”字横长竖长和在动态实验中计算任...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静态非注意盲实验??3.?9动态非注意盲实验材料与过程??
然后8个图形开始在屏幕的矩形方框内做无规则,随机的运动。要求被试计数任务目标碰??撞矩形边框的次数,在每一个试次结束后都会由主试向被试任务目标撞壁多少次并记录。??每个被试需要进行5个试次,如图2?(1)所示:在前两个试次中不会有新异刺激出现,接??下来的试次中都会有新异刺激出现。如图2?(2)所示:第三试次为关键试次,该试次中,??“十”字形新异刺激从区域右侧的水平中央处出现,匀速水平地横穿整个矩形区域,最后??从左侧消失,该试次结束后询问被试除任务图形外是否注意到其他物体出现,如果被试回??答否,则直接进入下一试次,若回答是,则需要进一步选出此物体的颜色、形状和运动方式。??第四试次为分散注意力试次,该试次与第三试次步骤相同。第五试次为完全注意力试次,??在该试次中,不要求被试计数目标碰撞边缘的次数,只需注视整个屏幕,该试次结束后同样??询问被试是否看到其他物体,并询问看到物体的特征。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
资源的投入程度不存在差异。??4.?3.?2静态非注意盲实验结果分析??如图3所示,该实验第三试次为新异刺激试次,当被试为闭锁性教学内容组时,43名??被试中有9人为觉察者(能准确说出新异刺激的颜色形状的特征),34人为未觉察者(未??能说出新异刺激的特征),觉察者比例率为20.?9%。当被试为开放性教学内容组时,40名??被试中有10名觉察者,30人为未觉察者,觉察者的比例率为25%。卡方检验结果x2=〇.?194,??p=0.?659;说明两组被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0-??3S-??30-??nt?■??15-?20.9%?25%??I?I??0-1??1??1??觉察者?未觉擗者??闭锁性运动组■开放性运动组??图3?静态非注意&实验结果??4.?3.?3静态非注意盲第二试次觉察者和未觉察者主任务正确率???表10觉察者和未觉察者主任务正确率(单位/个)???组另^?主任务正确?主任务错误?正确率??觉察者?4?5?44.44%??闭锁性教学内容组??未觉察者?16?18?47.05%??觉察者?6?4?60%??开放性教学内容组???未觉察者?14?16?46.?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负荷与期望水平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J]. 房慧聪,杨林腾,刘怡涛. 应用心理学. 2017(04)
[2]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我国学龄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解超,金成吉,张自云,翟伟.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1)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温煦. 体育科学. 2015(03)
[4]身体锻炼对认知老化的延迟作用:来自脑科学的证据[J]. 张连成,高淑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04)
[5]乒乓球新手—熟手—专家注意特征比较研究[J]. 杨华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4)
[6]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J]. 张洪英,郭亚宁,李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04)
[7]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策略[J]. 肖威,吴本连. 体育学刊. 2013(01)
[8]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三) 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J]. 潘绍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3(01)
[9]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J]. 郁金康. 当代体育科技. 2012(24)
[10]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困惑[J]. 何建东. 体育学刊. 2012(03)
硕士论文
[1]8~11岁儿童无意视盲的认知机制研究[D]. 王佳慧.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D]. 杨佳佳.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多目标追踪下的无意视盲[D]. 杨杰.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非期望刺激的生态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D]. 葛国宏.宁波大学 2013
[5]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非预期物体觉察的影响[D]. 郭亚宁.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我国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注意能力特征研究[D]. 王保奎.武汉体育学院 2009
[7]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意指向的调查研究[D]. 张萍.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注意定势对未注意盲视和注意捕获的影响[D]. 马晓莉.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7205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3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静态非注意盲实验??3.?9动态非注意盲实验材料与过程??
然后8个图形开始在屏幕的矩形方框内做无规则,随机的运动。要求被试计数任务目标碰??撞矩形边框的次数,在每一个试次结束后都会由主试向被试任务目标撞壁多少次并记录。??每个被试需要进行5个试次,如图2?(1)所示:在前两个试次中不会有新异刺激出现,接??下来的试次中都会有新异刺激出现。如图2?(2)所示:第三试次为关键试次,该试次中,??“十”字形新异刺激从区域右侧的水平中央处出现,匀速水平地横穿整个矩形区域,最后??从左侧消失,该试次结束后询问被试除任务图形外是否注意到其他物体出现,如果被试回??答否,则直接进入下一试次,若回答是,则需要进一步选出此物体的颜色、形状和运动方式。??第四试次为分散注意力试次,该试次与第三试次步骤相同。第五试次为完全注意力试次,??在该试次中,不要求被试计数目标碰撞边缘的次数,只需注视整个屏幕,该试次结束后同样??询问被试是否看到其他物体,并询问看到物体的特征。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数据。??
资源的投入程度不存在差异。??4.?3.?2静态非注意盲实验结果分析??如图3所示,该实验第三试次为新异刺激试次,当被试为闭锁性教学内容组时,43名??被试中有9人为觉察者(能准确说出新异刺激的颜色形状的特征),34人为未觉察者(未??能说出新异刺激的特征),觉察者比例率为20.?9%。当被试为开放性教学内容组时,40名??被试中有10名觉察者,30人为未觉察者,觉察者的比例率为25%。卡方检验结果x2=〇.?194,??p=0.?659;说明两组被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0-??3S-??30-??nt?■??15-?20.9%?25%??I?I??0-1??1??1??觉察者?未觉擗者??闭锁性运动组■开放性运动组??图3?静态非注意&实验结果??4.?3.?3静态非注意盲第二试次觉察者和未觉察者主任务正确率???表10觉察者和未觉察者主任务正确率(单位/个)???组另^?主任务正确?主任务错误?正确率??觉察者?4?5?44.44%??闭锁性教学内容组??未觉察者?16?18?47.05%??觉察者?6?4?60%??开放性教学内容组???未觉察者?14?16?46.?67%??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认知负荷与期望水平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J]. 房慧聪,杨林腾,刘怡涛. 应用心理学. 2017(04)
[2]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我国学龄儿童执行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J]. 解超,金成吉,张自云,翟伟.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1)
[3]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 温煦. 体育科学. 2015(03)
[4]身体锻炼对认知老化的延迟作用:来自脑科学的证据[J]. 张连成,高淑青.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4(04)
[5]乒乓球新手—熟手—专家注意特征比较研究[J]. 杨华东.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3(04)
[6]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J]. 张洪英,郭亚宁,李瑛.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3(04)
[7]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策略[J]. 肖威,吴本连. 体育学刊. 2013(01)
[8]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三) 如何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J]. 潘绍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13(01)
[9]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观念的变化[J]. 郁金康. 当代体育科技. 2012(24)
[10]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困惑[J]. 何建东. 体育学刊. 2012(03)
硕士论文
[1]8~11岁儿童无意视盲的认知机制研究[D]. 王佳慧.河北师范大学 2017
[2]学优生与学困生注意机制差异[D]. 杨佳佳.河北师范大学 2015
[3]多目标追踪下的无意视盲[D]. 杨杰.河北师范大学 2014
[4]非期望刺激的生态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D]. 葛国宏.宁波大学 2013
[5]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非预期物体觉察的影响[D]. 郭亚宁.陕西师范大学 2010
[6]我国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注意能力特征研究[D]. 王保奎.武汉体育学院 2009
[7]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注意指向的调查研究[D]. 张萍.南京师范大学 2007
[8]注意定势对未注意盲视和注意捕获的影响[D]. 马晓莉.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97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299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