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13:31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 仲裁 裁审关系


【摘要】: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的体制属于“一裁二审、仲裁前置”模式,即仲裁是诉讼的必经程序。该体制在处理劳动争议,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存在诸多弊端,使得许多劳动争议案件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没能全面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劳动争议处理的裁审关系协调上。如何改革裁审关系,发挥仲裁和诉讼解决纠纷机制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劣势,使劳动争议裁审体制在维护劳资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成为当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关键。因此,立足我国国情,研究劳动争议处理裁审关系,改革和创新现行劳动争议裁审体制,对于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本着公平、公正和效率的指导原则,以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职能之间的合理配置为中心线索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概况进行介绍分析;其次,介绍我国现行的裁审关系体制,并以汕头为例,分析目前我国裁审体制存在的裁审关系不协调、劳动争议处理周期冗长化等的主要问题;再次,概述国内学者对改造我国裁审关系的主要理论并分别对其利弊进行评价,同时,通过分析比较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经验,探寻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可能之策,分析说明了“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是我国裁审关系改造和完善的方向,是在现有条件下最现实的选择;最后,对如何实现“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提出有创新性的建议:一是设立实体化的仲裁机构;二是强化工会职能,贯彻劳动仲裁的“三方原则”;三是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四是形成争议处理的成本阶梯;最后是完善立法。
【关键词】:劳动争议 仲裁 裁审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10
  • 一、导论10-14
  • (一)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10-11
  • (二) 研究综述11-13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概况14-24
  • (一) 劳动争议的含义及其处理体制14-20
  • (二)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价值及其价值取向20-21
  • (三) 我国劳动争议产生的主要原因21-24
  • 三、基于汕头实践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运行的分析24-31
  • (一) 汕头市劳动争议及裁审基本状况24-26
  • (二) 现行劳动争议裁审体制介绍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26-31
  • 四、不同裁审关系体制比较分析31-43
  • (一) 国内关于不同裁审体制的讨论31-35
  • (二) 国外劳动争议裁审体制的介绍及启示35-40
  • (三) 我国裁审关系改造和完善的方向:裁审分离、争议分流40-43
  • 五、裁审分离、争议分流模式的实现路径43-48
  • (一) 设立实体化的仲裁机构43-44
  • (二) 强化工会职能、贯彻劳动仲裁的“三方原则”44-45
  • (三) 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审判机构45-46
  • (四) 形成争议处理的成本阶梯46
  • (五) 立法完善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马强;澳大利亚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裴普;;仲裁制度的法理辨析[J];河北法学;2008年11期

4 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5 冯彦君;董文军;;中国应确立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以实现劳动司法的公正和效率为目标[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6 ;澳大利亚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介绍[J];中国劳动;2001年01期

7 王振麒;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立法建议[J];中国劳动;2001年02期

8 汪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年11期

9 陈新;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应实行两裁终决[J];中国劳动;2001年12期

10 陈金红;应建立“裁审分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689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89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