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价值论及改革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价值论及改革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仲裁 诉讼程序 程序改革 劳动争议诉讼 用人单位 程序价值论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劳动争议案件 证明责任分配 劳动者
【摘要】:现行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改革势在必行,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的价值评判和程序完善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与完善,以实现劳动争议诉讼程序应具有的公正、效益、自由、秩序、及时和便捷等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杭州师范大学;
【关键词】: 劳动争议仲裁 诉讼程序 程序改革 劳动争议诉讼 用人单位 程序价值论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劳动争议案件 证明责任分配 劳动者
【基金】:2006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年度重点课题的成果,课题名称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价值研究》。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最基本要求就是强调法律程序的意义。因为“法治的基本原则主要就是程序原则”。川然而,在我国实践中,不管是立法、司法或者执法层面上,基本上都有“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倾向,,立法中大量存在实体法,程序法很少,即使在实体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鹏;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改革刍议[J];唯实;2002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芳,余茂玉;执行竞合问题之构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薛军;良法何在?——论法治的价值基础[J];比较法研究;2001年04期
3 肖建华;诉讼证明过程的主观性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肖建国,肖建光;审判委员会制度考——兼论取消审判委员会制度的现实基础[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肖建华;海峡两岸民商事区际司法协助制度之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宋雪梅;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袁彬;既判力客观范围再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王福华;当事人陈述的制度化处理[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9 陈茂国;石杨;;浅析诉讼程序的效益价值[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13期
10 张孝文,申巧红;中国现代法治国的构建与路径选择[J];东南学术;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戴鑫;王f ;;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设立的自认制度之不足[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川宁;论我国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2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徐胜萍;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胡玉鸿;马克思主义司法公正学说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5 侍东波;程序参与及其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杜闻;民事再审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王福华;民事保全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黄良友;民事再审之诉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小林;民事诉讼公开法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程春华;破产救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习军;民事诉讼效益论[D];湘潭大学;2001年
2 王娇莺;试论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方法的正义追求[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杨庆玖;破产重整营业执业人制度及债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4 常景龙;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施建清;民事检察的权能及运作方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唐新华;民事诉讼程序正义及其在中国的实现[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桂菊;重整计划程序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马宁;论我国行政责任制度的构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姚劲峰;民事审判监督程序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尹爱平;审判流程管理初探[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伟;律师制度的初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3期
2 杨廷福;;论中国古代法制建设[J];学习与探索;1981年02期
3 吕宏;民事审判工作不应提“调解为主”——与唐德华同志商榷[J];浙江学刊;1982年03期
4 唐德华;民事审判工作应当坚持“调解为主”——与吕宏同志商榷[J];浙江学刊;1982年01期
5 王牧;论刑事证据的法律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6期
6 钱国耀;关于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监督问题[J];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7 雷比;卢绳祖;许文森;;国际合同中冲突的避免及国际合同的仲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4年11期
8 朱伟瑾;杜飞进;;试论民事诉讼中反诉制度的若干问题[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9 何文燕;试论民事诉讼证据的法律性[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S1期
10 王红岩;浅析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的交接点[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贾玉贤;;论《人体轻伤标准(试行)》在应用中的几个问题[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3 袁红兵;;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审判者的诉讼职能[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4 高中林;;亟待完善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6 李传友;;浅析房地产交易中的权属登记问题[A];在审判工作中如何确保司法公正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7 刘莉;;浅谈审判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A];黑龙江省法院系统审判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C];2001年
8 王明涛(DAVID WANG);;浅论外国判决裁定在中国的承认与执行问题[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际专业委员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葛枫;;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段佳;医疗责任险欲助医院断纠纷[N];中国保险报;2000年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对经劳动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准予撤诉或驳回起诉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从何时起生效的解释[N];法制日报;2000年
3 路光仁;劳动争议仲裁与仲裁法仲裁的区别与法律适用[N];法制日报;2000年
4 秦策;法律推理与司法独立[N];法制日报;2000年
5 李伟;集体劳动争议案如何处理[N];工人日报;2000年
6 左卫民 刘涛;证据立法的基本框架[N];检察日报;2000年
7 张建升;法律文书邮寄送达追求高效、准确[N];检察日报;2000年
8 章钧杰;二审期间原审原告申请撤诉如何处理[N];江苏经济报;2000年
9 秦宣;不得拒绝节日加班[N];江苏经济报;2000年
10 ;淮北市加大依法裁决力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娟;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2 温小洁;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胡常龙;死刑案件程序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4 徐胜萍;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纪格非;论证据能力——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范培根;刑事再审程序之改进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唐力;民事诉讼构造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廖中洪;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9 毛玲;论英国民事诉讼的演进与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侯登华;仲裁协议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剑;人权的诉讼程序保障[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肖国耀;论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D];湘潭大学;2001年
3 陈冉曦;质证制度浅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刘建文;发回重审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汪冬;股东对董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赵恒慧;分散、分层及分化——汉代司法制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凌霄;第三法域诉讼问题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爱武;人事诉讼程序初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玉莲;小额诉讼程序简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江智高;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21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2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