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务派遣 劳动者权利保护 制度研究 立法完善
【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务派遣发展迅猛,被派遣劳动者的数量不断上升,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由于劳务派遣的特点和其三方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较之于传统劳动关系下的正规劳动者更容易受到侵害。立法者在如何满足灵活用工需求、促进就业的同时提升劳动者保护水平和程度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法律构建了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但该制度的运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保护状况依然令人堪忧,实务运行中反映出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法律规范的缺陷和漏洞值得我们深思。随着被派遣劳动者权利意识的不断提升,“体面工作”和“平等待遇”呼声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对现行保护制度做一定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立法完善,以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更高水平的劳动保护。 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的研究需以劳务派遣基础理论的探索为支撑,只有在分析其与传统劳动保护的区别后,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有建设性的完善意见,因此,本文从分析劳务派遣基本理论入手,在理论概述中探讨了劳务派遣的概念、特征以及其对传统劳动保护制度的冲击,然后分析了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的构成并对制度的运行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实务运行反映出的法律问题,看到了相关立法的不足与空白。解决这些法律问题、弥补立法不足和填补空白,需要我们将眼界放得更宽,去考察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立法理念和高超的立法技术,于是,本文在制度分析和其运行状况进行考察后对有关国家劳动者权利保护作了介绍,并阐述了若干有借鉴意义的启示,最后在结合我国劳务派遣实际运行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立法完善的思考。
【关键词】:劳务派遣 劳动者权利保护 制度研究 立法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1.3 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主要创新点15-16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6-18
- 第2章 劳务派遣基本理论概述18-29
- 2.1 劳务派遣的概念18-19
- 2.2 劳务派遣的特征19-21
- 2.2.1 三方主体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关系20
- 2.2.2 雇主职能由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共同行使20
- 2.2.3 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工作具有临时性20
- 2.2.4 劳务派遣反映了劳动力的商品化20-21
- 2.3 劳务派遣三方法律关系辨析21-26
- 2.3.1 一重劳动关系说21-23
- 2.3.2 双重劳动关系说23-24
- 2.3.3 我国劳务派遣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24-26
- 2.4 劳务派遣对传统劳动保护制度的挑战26-28
- 2.4.1 雇主责任的承担主体和分配不明确26-27
- 2.4.2 劳动者的职业稳定难以保障27
- 2.4.3 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难以实现27
- 2.4.4 劳动者的安全卫生保障问题突出27
- 2.4.5 劳务派遣危及了典型雇佣关系27-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及其运行29-39
- 3.1 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的构成及分析29-31
- 3.1.1 派遣单位的设立规则29-30
- 3.1.2 派遣范围的规制30
- 3.1.3 派遣方式的排除规则30
- 3.1.4 同工同酬制度30-31
- 3.1.5 连带责任制度31
- 3.2 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运行的考察31-37
- 3.2.1 运行现状缩影31-34
- 3.2.2 反映出的法律问题34-37
- 3.3 本章小结37-39
- 第4章 有关国家的立法与启示39-49
- 4.1 有关国家的立法规范39-45
- 4.1.1 德国39-41
- 4.1.2 日本41-44
- 4.1.3 美国44-45
- 4.2 若干有借鉴意义的启示45-47
- 4.2.1 严格规制派遣单位的设立46
- 4.2.2 明确派遣范围和派遣期限46
- 4.2.3 禁止并追责内部派遣、专属派遣46
- 4.2.4 配置雇主责任46-47
- 4.3 本章小结47-49
-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的思考49-61
- 5.1 派遣单位的规制49-52
- 5.1.1 严格的市场准入50
- 5.1.2 从业监管制度50-51
- 5.1.3 备用金制度51
- 5.1.4 禁止劳动部门从事劳务派遣活动51-52
- 5.2 派遣范围和期限的限制52-54
- 5.2.1 明确派遣范围52-53
- 5.2.2 派遣期限的限制53-54
- 5.3 不当派遣之禁止54-55
- 5.3.1 隐名派遣54
- 5.3.2 虚拟派遣54-55
- 5.3.3 内设派遣55
- 5.3.4 再派遣55
- 5.4 雇主责任的配置55-60
- 5.4.1 派遣单位的雇主责任57-59
- 5.4.2 用工单位的“雇主责任”59
- 5.4.3 二者的连带责任59-60
- 5.5 本章小结60-61
- 结语61-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2 王莹莹;;日本劳务派遣用工利弊谈[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11期
3 孙冰心;;职业安全权的价值透视[J];当代法学;2007年05期
4 曹艳春;;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J];法学家;2005年05期
6 郑尚元;;不当劳务派遣及其管制[J];法学家;2008年02期
7 侯玲玲;曹燕;;劳动派遣关系的法律规制研究[J];法学评论;2006年06期
8 李龙,夏立安;论结社自由权[J];法学;1997年12期
9 刘俐;;试论劳动者应如何在劳务派遣中保护自身权益[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8年07期
10 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J];中国劳动;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武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孝东;劳动力派遣的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陈怀新;劳务派遣法律问题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郭喜平;完善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同工同酬法律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王丽霞;劳务派遣雇主责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0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20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