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合同法干预下劳资利益衡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7-09-10 00:25

  本文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干预下劳资利益衡量的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合同 国家干预 利益衡量 劳资协调机制


【摘要】: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八届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初步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这对破除当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分配用工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标志着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纳入了依法规范、依法调整的法制轨道。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情况与劳动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劳动关系呈现出的多样化、层次化、市场化都将加剧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难度。在社会法领域,国家通过“谨慎”干预市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劳动合同法无疑也具有这一功能,而对具体干预方式和限度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劳资利益平衡,也将对人力、资本市场造成相应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国家干预角度看《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劳资利益衡量的影响。通过中外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看其带有的国家干预特点,说明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度进行干预的价值基础和正当性基础。在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新《劳动合同法》与原劳动法律相关规定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对原有规定的强化、细化和新增加的权利义务。结合上海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国家对劳动合同制度进行干预主要是出于利益衡量,内容是促进用人单位规范制度,加强管理,承担违法责任,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包括促进用人单位依法用工,提高违法成本;落实劳动者各项保障待遇,提高劳动条件;促进用人单位严格管理,优化各项制度三个方面。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首先,从用工成本来看,用人单位提出的-些成本的增加,有些并不是《劳动合同法》所直接产生的,而是加强原有规定的落实;其次,《劳动合同法》出于对劳资利益衡量的考虑,对用人单位新增了义务,由于不同用人单位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的不同,对其作用程度的感受不尽相同;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者,这些措施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推进产业改革,企业转型,衡量劳资利益的同时,要看到中小企业在保护就业、维护稳定中发挥的作用。也要看到对底层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还需在执法方面加强力度。本文也对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劳动合同调整机制立法情况进行了比较,提出我国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建议,即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不能仅依靠《劳动合同法》来实现公法上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需从完善劳动立法、实现依法透明干预、完善三方协调机制、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实现国家干预,平衡劳资利益关系。
【关键词】:劳动合同 国家干预 利益衡量 劳资协调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序言及文献综述11-16
  • 第一节 写作目的和研究路径11-12
  • 一、论文的写作目的11
  • 二、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11-12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2-16
  • 一、关于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利益平衡的影响12-13
  • 二、关于国家对劳动合同进行干预的目的13-14
  • 三、关于劳动合同立法发挥的作用14-16
  • 第二章 劳动合同制度与国家干预理论16-25
  • 第一节 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16-20
  • 一、劳动合同是雇佣契约不断社会化的产物16-17
  • 二、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17-19
  • 三、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之国家干预特点19-20
  • 第二节 劳动合同制度国家干预研究20-25
  • 一、价值基础—契约正义20-22
  • 二、正当性基础—社会本位22-25
  • 第三章 《劳动合同法》新规定对劳资利益衡量的影响25-34
  • 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和原有劳动法律规定的比较分析25-29
  • 一、《劳动合同法》对原有立法精神的强化25-26
  • 二、《劳动合同法》对原有规定的细化26-27
  • 三、《劳动合同法》对劳资双方权利义务作出的新规定27-29
  •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情况及对用人单位的规制(以上海为例)29-34
  • 一、上海市实施《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情况29-31
  • 二、《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规制的影响31-34
  • 第四章 部分国家劳动合同制度调整机制比较34-38
  • 第一节 美国——通过判例法调整劳动合同关系34
  • 第二节 法国——制定劳动法典调整劳动合同关系34-35
  • 第三节 德国——民法与劳动法共同发挥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作用35-36
  • 第四节 日本——劳动基准法为主调整劳动契约制度36-38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建议38-43
  • 第一节 完善劳动立法38-39
  • 第二节 实现依法透明干预39-40
  • 第三节 完善三方协调机制40-41
  • 第四节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41-43
  • 结语43-44
  • 注释44-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珍;;《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09期

2 李元龙;;二倍工资争议发生之日如何确定[J];中国劳动;2011年07期

3 康宇;罗冬军;;民办院校教师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疑难问题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4 ;不能以见习期混淆试用期[J];就业与保障;2011年07期

5 石慧;;浅谈出版社转企改制如何签署劳动合同[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6 刘吉;;中国是《劳动合同法》危机[J];竞争力;2009年03期

7 罗御伦;;对非过错性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解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8 李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用工制度影响的几个重大问题[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9 周俊生;;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若干问题浅析——对《劳动合同法》第96条之理解[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胜秋;;代签劳动合同 没有法律效力[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劳动合同法》的博弈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立富;;新《劳动合同法》与新型雇佣方式的发展[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孙为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倍处罚之我见[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齐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软法”现象刍议[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7 钱祥福;;试论工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8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张天武;孙强;;关于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评析[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翔;江西全面确立劳动合同制度[N];工人日报;2011年

2 见习记者 李吉斌;贯彻执行好劳动合同法不留死角[N];法制日报;2011年

3 记者 徐博;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N];人民日报;2011年

4 记者 孙佳薇;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N];黑龙江日报;2011年

5 记者 王小玲;尽快完善劳动合同法配套政策[N];四川日报;2011年

6 记者 李菲;贯彻劳动合同法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11年

7 赵平 芜湖县总工会;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任重道远[N];芜湖日报;2011年

8 记者 廖文根;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N];人民日报;2011年

9 卢纯佶;对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10 记者 郑昭;全国人大常委会在闽开展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N];福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皎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文钦;中韩劳动合同制度比较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丽萍;企业用工机制的劳动法保障[D];湖南大学;2009年

4 李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四川中小企业员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伊娜;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6 王红枝;企业员工录用和解雇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黄凯;论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青;论《劳动合同法》在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忆平;劳动立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苏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3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23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9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