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劳动保障监察制度作为劳动法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执法实践中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各个国家依照法律授权对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规制与调整的重要方式。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通过牺牲劳动者利益为手段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这必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鉴于劳动者处在劳动关系中相对弱势的地位,国家劳动保障监察机关必须以劳动关系的管理者、监督者的身份出现,运用国家法律法规授予的公权力对用人单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行政干预和行政处罚,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也彰显了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的价值追求。 但是,由于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还不完善,在劳动保障监察法律法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以及监察队伍的建设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受国家制度的约束,东莞市劳动监管存在我国劳动监管的普遍特征,但同时也有其特点和独有的缺陷。因此必须重新考究我国劳动保障监察制度,改善东莞的劳动监管情况,以跟上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的维权要求。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于劳动监察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和说明,由于我国劳动监察管理体系起步较晚,整体比较落后,东莞市劳动监管仍没有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只存在一个管理办公室,劳动监察人员素质较差,人员较少,同时政府对该项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劳动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导致了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效率低下。当前国外劳动监管以美国、日本、法国和德国较为成功,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美国和法国的监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介绍和简单分析,美法对其劳动监管法律以及条例的严谨、对于监管人员的素质培养、明确的主客体都是我国和东莞需要学习的方面。国内较为成功的建设案例是青岛和上海,两者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管理体系。因此,通过对比分析,东莞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建设信息化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劳动保障监察 依法行政 监督 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1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0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0-12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4
- 1.4.1 国内研究综述12-13
- 1.4.2 国外研究综述13-14
- 1.5 文章架构14
- 1.6 创新点与不足14-16
- 2 劳动监察概述16-20
- 2.1 劳动监察概念16-17
- 2.2 劳动监察的主客体17
- 2.3 劳动监察的功能定位17-18
- 2.4 我国劳动监察的历史18-20
- 3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现状20-27
- 3.1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现状20-21
- 3.1.1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的组织形式20-21
- 3.1.2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的职责和监管范围21
- 3.2 东莞市劳动关系的特点及其对劳动监察的影响21-27
- 3.2.1 东莞市劳动关系的特点21-25
- 3.2.2 对东莞市劳动监察的影响25-27
- 4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27-32
- 4.1 东莞市劳动监察体系存在的问题27-28
- 4.1.1 工作程序繁琐,效率较低27
- 4.1.2 劳动监察队伍建设不到位27
- 4.1.3 执法力度不够,存在违法未究现象27-28
- 4.1.4 执法环境宽松28
- 4.1.5 劳动监察同劳动仲裁受理案件范围部分重合28
- 4.2 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28-32
- 4.2.1 内部原因28-29
- 4.2.2 外部原因29-32
- 5 国内外劳动监察管理体制及其借鉴32-49
- 5.1 国外劳动监察管理体制32-42
- 5.1.1 法国劳动保障监察体制33-37
- 5.1.2 美国劳动保障监察体制37-42
- 5.2 国内劳动监察管理体制42-45
- 5.2.1 青岛市实施劳动监察“两网化”42-43
- 5.2.2 上海市实施劳动监察网络化43-44
- 5.2.3 青岛市和上海市网络化监管对比44-45
- 5.3 对东莞市的借鉴45-49
- 5.3.1 积极探索监察执法形式的多元化45-46
- 5.3.2 从对美国工资工时监察制度的了解46
- 5.3.3 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员培训考核制度46-47
- 5.3.4 加快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47
- 5.3.5 实现劳动监察由事后反应向事前干预的重大转变47-48
- 5.3.6 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国际交流48-49
- 6 完善东莞市劳动监察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49-52
- 6.1 完善立法机制49
- 6.2 加强劳动监察人员的依法行政观念49-50
- 6.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权力50
- 6.4 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设50-52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52-54
- 7.1 研究结论52
- 7.2 研究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旭颖;;当劳动监察遭遇无理阻挠时……[J];中国劳动保障;2007年03期
2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J];党政论坛;2005年01期
3 曹绪红;;浅议我国基层劳动监察[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陈凌;曹飞;;政府帮助民工讨要工资的法经济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立明;;论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立法与执法的协调[J];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02期
6 胡吉胜;;基层劳动保障监察问题多多[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04期
7 宋传勇;李庆长;王森;;浅议劳动保障监察公定力[J];山东劳动保障;2006年Z1期
8 易守宽;欠发达地区劳动保障监察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常凯;劳动力市场与劳工保护[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1期
10 卢家骥;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胜如;[N];工人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明辉;论行政监察制度改革的途径[D];暨南大学;2010年
2 贺琼琼;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之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吴金华;转型期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付大鹏;政府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化炜;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3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95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