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倾斜性配置视角下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8:00
本文关键词:权利倾斜性配置视角下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权利倾斜性配置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 契约自由 政府责任
【摘要】: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是一项权利倾斜性配置的制度。按照解除劳动合同时公权力的干预力度,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分为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任意解除制度以及用人单位的限制解除制度,三大制度中公权力不同程度地倾斜保护劳动者。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通过权利倾斜性配置,意图得到如此的激励效应:用人单位维护劳动者职业稳定权,缓解劳动者就业压力;用人单位通过经济补偿金制度承担劳动者失业时的经济损失。事与愿违,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出现了“损人不利人”的激励困境:作为利益受损者的用人单位做出了对策行为,谈判能力强的劳动者产生了道德风险,引发边际劳动者的失业效应,,甚至诱发用人单位裁员风波。 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出现激励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对权利倾斜性配置缺乏系统分析。权利倾斜性配置包括三个方面:倾斜立法、保护弱者、政府责任。其中,对倾斜立法的分析尤其重要,应当考虑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法律应当保护的对象及其范围;第二,实质不平等的严重程度;第三,利益受损者的对策行为;第四,受益方的道德风险;第五,有无潜在的利益受损者。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倾斜性配置不当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利益保护对象的简单化处理。在确定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倾斜保护对象时,应当先从整体上认定劳动者的本质,谈判能力强的劳动者不应当视为利益保护对象。对利益保护对象的劳动者按照竞争力进行内部划分。其次,经济分析缺乏。忽视了作为权利受损方的企业的意见,劳动者缺少话语权,在舆论压力下推进倾斜立法。最后,强化企业责任,弱化政府责任。 域外中体现的“契约自由”精神值得我们借鉴,为完善我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源。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纠正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权利倾斜性配置过度的状态:在劳资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制度下,不应当强制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在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下,应当完善预告期制度,小企业不适用劳动者任意解除劳动合同制度;在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下,放宽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权。最后,政府职能的完善也是完善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权利倾斜性配置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 契约自由 政府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1
- 1.1 问题的提出8
-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8-9
- 1.3 文献综述9-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第2章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概述11-15
- 2.1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基本理论11-12
- 2.1.1 解雇理论11-12
- 2.1.2 辞职权理论12
- 2.2 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现行规定12-15
- 2.2.1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制度12-13
- 2.2.2 劳动者任意解除劳动合同制度13
- 2.2.3 用人单位限制解除劳动合同制度13-15
- 第3章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及其负面效应15-23
- 3.1 权利倾斜性配置在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中的体现15-18
- 3.1.1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权利倾斜配置15-16
- 3.1.2 劳动者任意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权利倾斜配置16
- 3.1.3 用人单位限制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权利倾斜配置16-18
- 3.2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负面效应18-23
- 3.2.1 引发用人单位的对策行为18-20
- 3.2.2 引发谈判能力强的劳动者的道德风险20
- 3.2.3 引发边际劳动者的失业效应20-21
- 3.2.4 引发裁员风波21-23
- 第4章 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负面效应的成因23-33
- 4.1 成因分析的学理基础:权利倾斜性配置23-28
- 4.1.1 倾斜立法24-26
- 4.1.2 保护弱势群体26-27
- 4.1.3 政府责任27-28
- 4.2 权利倾斜性配置视角下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负面效应的成因28-33
- 4.2.1 对利益保护对象的简单化处理28-30
- 4.2.2 经济分析缺乏30-31
- 4.2.3 强化企业义务,弱化政府责任31-33
- 第5章 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完善33-40
- 5.1 域外法的考察:吸收域外法“契约自由”精神33-36
- 5.1.1 美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任意解雇制度33-34
- 5.1.2 英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非法解雇制度与不公平解雇制度34-35
- 5.1.3 日本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解雇自由制与终身雇佣制35-36
- 5.1.4 德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解雇自由的解雇保护制度36
- 5.2 完善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具体措施36-40
- 5.2.1 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37
- 5.2.2 劳动者任意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37-38
- 5.2.3 用人单位限制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38-39
- 5.2.4 政府职能的完善39-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44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震宇;;劳资权益的权衡与选择——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陈芳;德国劳动合同终止制度与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之比较[J];法学;1998年04期
3 董保华,郑少华;社会法——对第三法域的探索[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张在范;;劳资协商的引入与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制度的重塑[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季年芳;季金华;;权利倾斜性配置及其限度——以解雇保护制度为例的初步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海明;;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J];清华法学;2011年02期
7 应飞虎;;权利倾斜性配置的度——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胡立峰;;美国劳动法对雇主不当解雇行为的规制:源流、发展与反思[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吴元元;;劳资契约安排的制度逻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经济学重读[J];现代法学;2009年01期
10 胡立峰;;论任意雇佣原则在美国劳动法中的衰落[J];现代法学;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954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95483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