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物流配送服务对消费者商品购买决策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9 22:37
  当前,伴随着我国的网络技术以及在线网购市场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逐渐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购物方式,而网购交易的最终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服务。作为网购的最后环节以及商家与消费者真实接触的环节,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好坏自然影响商家运营以及消费者消费体验和满意度,最终影响消费决策以至再购买意愿。因此,研究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意愿以及购买决策,对于电子商务以及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本文基于消费者网购时购买目标是否明确,从物流配送质量和商品质量两个维度,考察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对消费者再购意愿的影响,借此检验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物流因素。首先,梳理总结出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成果包括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感知、商品质量感知以及决策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接着,基于前人对消费者再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感知和商品质量感知等相关文献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构建主体理论模型。然后,根据测量指标完成实证研究问卷设计以及数据收集工作,并采用spss软件的多元回归法对样本数据展开验证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明确的购买目标对物流配送服务质量以及商品质量感知具有加强调节...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2 理论背景
    2.1 物流配送服务质量
        2.1.1 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定义
        2.1.2 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维度及量表
    2.2 网购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2.2.1 网购决策行为过程
        2.2.2 网购决策影响因素
    2.3 消费者重购意愿研究
        2.3.1 购买意愿的概念
        2.3.2 重购意愿的概念
        2.3.3 重购意愿的影响因素
    2.4 霍华德—谢思模式(Howard—Sheth Model)理论
    2.5 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 theory)
        2.5.1 目标设置概念
        2.5.2 目标设置维度
        2.5.3 目标明确度与网购决策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3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 研究框架
    3.2 物流配送信息对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感知的影响作用
    3.3 商品信息对商品质量感知的影响作用
    3.4 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感知对消费者重购买意愿的影响作用
    3.5 商品质量感知对消费者重购意愿的影响作用
    3.6 购买目标对质量感知的调节作用
4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主要研究方法
    4.2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4.2.1 变量的定义
        4.2.2 问卷变量的测量
    4.3 问卷设计
        4.3.1 问卷的设计思想
        4.3.2 问卷的结构设计
        4.3.3 问卷的内容设计
    4.4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5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3 相关性分析
        5.3.1 物流配送信息相关性分析
        5.3.2 商品信息相关性分析
        5.3.3 购买目标和商品质量感知、物流配送质量感知相关性分析
    5.4 回归分析
        5.4.1 物流配送信息与物流服务质量感知、重购意愿的回归分析
        5.4.2 商品信息与商品质量感知、重购意愿的回归分析
        5.4.3 物流配送质量感知、商品质量感知与重购意愿的回归分析
        5.4.4 物流信息、商品信息与重购意愿的回归分析
    5.5 中介效应分析
        5.5.1 物流配送服务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5.5.2 商品质量感知的中介效应分析
    5.6 调节效应分析
        5.6.1 购买目标对物流配送信息的调节效应分析
        5.6.2 购买目标对商品信息的调节效应分析
    5.7 检验结果汇总与分析
        5.7.1 检验结果汇总
        5.7.2 检验结果分析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
    6.3 研究的创新点
    6.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715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3715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