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领导决策论文 >

隐性领导的基本方式及实现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5:23

  本文关键词:隐性领导的基本方式及实现途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性领导 基本方式 实现途径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国际环境上看,我国加入WTO后,多样化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人们带来了民主社会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严重冲击了组织成员的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从国内形势上看,近年来党内出现了几次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得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受到严重的损害,导致组织成员对领导产生了厌倦和逆反心理,从而也使领导者在解决组织成员深层次思想问题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传统的领导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组织成员观念的转变问题,面对这种新的环境,组织正在呼唤一种新的领导力,而隐性领导正是现代组织所需要的有效领导形式。研究隐性领导对提高领导实效性、构建和谐团队、加强组织执行力等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隐性领导,是将领导目的和领导方式隐藏于具体的领导活动中而形成的一种领导方式。隐性领导是一种新兴的领导技术,它能够激发被领导者的潜力,并让被领导者自觉为实现组织目标与愿景而努力,以提高组织生产力。与传统的显性领导方式相比,隐性领导强调以人为本,着重于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发挥其积极性,从而有效快捷地达到组织目标。隐性领导也正因此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分析的方法,对隐性领导的含义、特点、基本方式和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的概括与总结。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隐性领导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对隐性领导的含义和特点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对实施隐性领导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隐性领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在结合隐性领导的特点和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隐性领导的几种基本方式。第六部分分析了隐性领导的实现途径,认为有效实施隐性领导,需要将树立领导者的隐性领导思想、构建领导情境和隐藏领导方式,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文的创新点是建立隐性领导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隐性领导的实现方式与实施途径。
【关键词】:隐性领导 基本方式 实现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导论8-15
  • (一) 研究背景8-9
  • (二) 文献综述9-10
  • (三) 相关概念10-13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13
  • (五) 创新之处13-15
  • 二、隐性领导的涵义与特点15-18
  • (一) 隐性领导的涵义15-16
  • (二) 隐性领导的特点16-18
  • 三、实施隐性领导的必要性18-21
  • (一) 实施隐性领导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18-19
  • (二) 实施隐性领导是实现领导变革的需要19-20
  • (三) 实施隐性领导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20-21
  • 四、隐性领导的影响因素分析21-24
  • (一) 领导者的政绩观不正确21-22
  • (二) 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22
  • (三) 社会舆论引导的偏差22-24
  • 五、隐性领导的基本方式24-34
  • (一) 规划式领导24-26
  • (二) 情境式领导26-30
  • (三) 政策式领导30-31
  • (四) 榜样式领导31-34
  • 六、隐性领导的实现途径34-40
  • (一) 树立隐性领导观34
  • (二) 组织愿景创建的民主化34-35
  • (三) 提高领导者的隐性影响力35-37
  • (四) 领导内容的隐性化37
  • (五) 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37-38
  • (六) 发挥互联网的隐性渗透作用38-39
  • (七) 重视和开发被领导者的自我管理39-40
  • 结束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贵;;领导者沟通艺术——论现代领导的九大艺术(三)[J];人事天地;2011年04期

2 陈国华;;领导者对下属的应有情感与用情艺术[J];领导之友;2011年06期

3 孟茹;刘洁;;浅析实现柔性领导的几种方式[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4 杨东铭;;领导者感官情势的张扬与拿捏艺术[J];领导科学;2011年24期

5 牟临杉;;领导-成员交换理论及其拓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05期

6 陈诚;;最佳领导作风之探[J];领导科学;2011年17期

7 李一;;“泛领导”理论探析[J];领导科学;2011年15期

8 曾思权;;管理信息化与组织内部文化建构[J];林区教学;2011年07期

9 邓华;;开展创新工作,与时俱进推动团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10 石梦菊;;领导力构成要素初探[J];北方经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军;李鹏程;;双重人格视角下的领导模式探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周国文;;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青年自组织[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付秀彬;;组织,制度与城市化[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4 阳新国;;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赵希男;褚德海;王飞;;论竞优及其管理[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许一;;柔性领导组织文化管理行为机理研究[A];“领导科学发展3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志强;;中国入世对律师专业服务的新要求[A];第2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罗大华;王志华;;当前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9 罗大华;王志华;;当前中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思考[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10 代刚;;不断推进学习型科研团队建设 提高贵州高校科研竞争力[A];第一届贵州博士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轶君;3名巴激进组织成员被打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赵文中 河南省孟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权与威的辩证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年

3 记者 赵勇进;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N];南通日报;2006年

4 吴兴国;村民和集体组织成员有何区别[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5 韩墨;猛虎放下武器,“虎首”下落成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记者 严锋 谭卫兵;美指责伊朗窝藏“基地”组织成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7 金岩石;企业的过度风险与组织[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北商;李彦宏:有机管理“激活”百度[N];经理日报;2010年

9 记者 王薇 杨晴川;美国悬赏1100万,搜捕3名“基地”成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副司长 刘键;以“新领导观”抓班子带队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国立;新形势下党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杨丹;论王权的夺取和捍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婷;当代中国社会青年自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祝木伟;组织伦理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宋李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集成组织及其关键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许一;柔性领导行为理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潘晓云;基于个体、团队视角冲突与情绪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史晓白;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本开发[D];苏州大学;2006年

9 龙飞;基于组织共享心智模型的组织知识创新管理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10 冯丹龙;企业组织资本增长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林;隐性领导的基本方式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倩;组织成员创新精神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山西大学;2010年

3 赵骏;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激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师朋栋;营销渠道内组织成员间信任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荣波;虚拟空间成员交互网络特性及潜在组织成员搜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李玲玲;科研协作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志玲;组织存在的实践哲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刘亚妹;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9 赵德;领导者社会资本与其影响力关系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卿;基于顾客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再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9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indaojc/549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2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