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在软件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在软件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项目教学法 企业参与 软件人才培养 实证分析
【摘要】:目前,存在一方面软件企业招人难,另一方面毕业生找工作也难的“人才怪圈”。软件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人才,或者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人才呆不了几年就会跳槽,企业难以留住真正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能满足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不断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软件工程能力需求。鉴于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许多不足,如何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软件产业日新月异发展对软件人才需求的变化,成为软件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参与项目教学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企业软件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对软件企业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优化研究。论文针对现阶段软件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人力资源管理难题,总结了目前软件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状,提出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是解决企业人才难题的有效方法。全面分析了软件专业人才的特点,对软件专业采用企业参与项目教学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对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在软件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包括流程设计、项目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以及企业参与方式等进行阐述,同时对具体项目进行了举例。对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对学生企业组织文化的认同度、团队合作力、创造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性研究表明:企业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组织文化认同感越强,团队合作更加紧密,学生创造能力提升更快;而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个人背景、项目背景变量,企业参与程度对创造能力影响更大,而在企业参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影响上组织文化的认同起着中介作用。明确了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保障机制及措施、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及难题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其评价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从企业的视角提出了基于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推广建议。论文研究成果对同类型企业以项目教学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开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领域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企业参与 软件人才培养 实证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2;TP311.5-4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3
- 1.1.1 国内软件企业人才现状10-11
- 1.1.2 国内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11-12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16-17
- 1.3.1 研究方法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4 论文结构17-18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分析18-35
- 2.1 基础概念18-20
- 2.1.1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18-19
- 2.1.2 企业参与的概念界定19-20
- 2.2 基础理论20-23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21
- 2.2.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21-23
- 2.2.3 基于工作流的课程设计理论23
- 2.3 软件人才培养的项目教学法立足点分析23-26
- 2.3.1 企业的软件人才需求分析23-24
- 2.3.2 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法特点分析24-26
- 2.4 软件人才培养的项目教学设计过程26-31
- 2.4.1 基于工作流的课程体系设计26-28
- 2.4.2 企业参与下的项目选择28-29
- 2.4.3 教学内容设计29-30
- 2.4.4 教学评价环节设计30-31
- 2.5 企业参与的过程设计与案例实施31-35
- 2.5.1 企业参与的模式设定31-32
- 2.5.2 真实实践案例分析32-35
- 第3章 实证分析与效果评价35-52
- 3.1 调查量表设计35-40
- 3.1.1 企业参与维度35-37
- 3.1.2 组织文化认同维度37-38
- 3.1.3 团队合作维度38-39
- 3.1.4 人才创造能力维度39-40
- 3.2 样本数据分析40-42
- 3.2.1 数据搜集与整理40-41
- 3.2.2 信度效度检验41-42
- 3.3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描述42-44
- 3.3.1 相关性分析42
- 3.3.2 相关作用回归分析42-44
-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44-46
- 3.5 评价计算方法46-50
- 3.5.1 评价权重确定46-48
- 3.5.2 评价的描述标准48-50
- 3.6 评价结果描述50-52
- 第4章 保障措施与推广建议52-55
- 4.1 保障机制设计52
- 4.2 重点难题的解决方案设计52-53
- 4.3 提升企业积极性的建议53-55
- 总结与展望55-56
- 致谢56-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调查问卷6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蓉;;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牛利民;樊立辉;;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高燕;赵根林;刘燕鹏;杨乃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江苏高教;2008年06期
4 成小惠;宗平;;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6期
5 徐棣;;日文软件人才培养中“六双”教学模式的设计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6 陈宝国;廖倩;;加快教育方式转变与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孔金生;李占波;林楠;李学相;;应用型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10期
8 周阿连;刘旭东;;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12期
9 何倩;覃匡宇;叶进;;以高校BBS为平台开展软件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年16期
10 李林林;;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文勇邋李影;破除瓶颈制约 推动软件产业加快发展[N];成都日报;2007年
2 张燕;上海 万名软件人才培养工程启动[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记者 张策;本市建设软件人才培养基地[N];天津教育报;2008年
4 张苗苗;透视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王雪娟;软件人才培养 成都接轨欧盟[N];成都日报;2007年
6 郭京泉;把廊坊打造成软件人才培养的大本营[N];廊坊日报;2007年
7 泰清;太湖学院—圣力嘉学院联手构筑软件人才培养基地[N];无锡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储召生;软件人才培养应立足“上手就能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记者 刘晓;构建高层次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布局[N];南京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杨光;创新是软件人才培养的灵魂[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晓霞;企业参与的项目教学在软件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丁芹;中印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15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01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