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人口迁移、生育率及人口稳定状态的老龄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4 11:53

  本文选题:更替水平 + 权衡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摘要】:人口生育率已经大大低于更替水平,中国陷入了"超低生育率"陷阱,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将会进一步加重人口老龄化格局。从欧洲16国家的人口政策来看,一方面,均鼓励国民生育,因此,国民的生育会被认为是一种丰厚的"福利";另一方面,他们均采取了移民来改变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迅猛的发展中国家,是否也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有所启示呢?鉴于此,笔者引入了一个静态开放式的人口模型,对人口迁移率和生育率做一个权衡和取舍。通过对中欧各国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率及人口生育率的测算与对比结果,发现人口迁移能够减轻移入国家和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有人口迁入的国家,其人口老龄化有较强的减弱效应,人口年龄结构将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移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口增长率,会使得人口的年龄分布更加年轻化。这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解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笔者从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和适度"高技术"移民政策这两个视角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即一方面,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提高中国内部人口的生育率。选择适当的生育模式,进一步落实父母"单独"家庭的"二孩"的生育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各种吸引政策,鼓励国外高素质人力资源移民中国,更好的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Abstract]:The fertility rate is well below replacement level, China is trapped in the "ultra-low fertility" trap, and the prolonged life expectancy of the population will further aggravate the aging pattern of the population.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policies of 16 European countries, on the one hand, the population is encouraged to have children, so the national fertility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rich "welfar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l adopt immigration to change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However, for China, a large population base, the rapid aging rat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ther in a certain sense can also enlighten? In view of this, the author introduces a static open population model to make a trade-off between migration rate and fertility rate.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the age structure, migration rate and fertility rate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migration can reduce the aging degree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countrie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e aging population has a strong weakening effect, and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will reach a balanced state. Immigrants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rate of population growth, making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population younger.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mitigation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ising the fertility rate of China's internal population and moderate "high-tech" immigration policy within an appropriate rang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fertility rate of China's internal population should be raised within an appropriate range.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second child" policy of parents "alone" families by choosing appropriate birth patter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various attracting policies to encourage high-quality human resources from abroad to emigrate to China. Better improve the 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互动机制的构建”(编号:7100304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333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熠;;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与普享金计划[J];财经研究;2014年01期

2 陈沁;宋铮;;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3年06期

3 彭秀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应用一般均衡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4期

4 唐家龙;马忠东;;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5期

5 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2012年03期

6 贾绍凤,孟向京;中国仍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7 朱农,曾昭俊;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5期

8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9 王桂新;潘泽瀚;陆燕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仙娥;董利娟;;山西古村镇老龄化发生特点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2 刘芳;;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差异的区域经济理论解释[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3 肖明智;谢锐;;价格粘性下人民币不同升值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4 李小平;;控制和减少人口总量就是优化人口结构[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5 韩本毅;;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机制及实证[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6 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7 卢虹虹;王德耀;;上海市2000—2009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分析与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卢虹虹;王德耀;;生态环境因素对健康城市发展的影响[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12期

9 高文进;杨筠;;西部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对人口城市化影响分析[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10 胡湛;彭希哲;;发展型福利模式下的中国养老制度安排[J];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2 李国敏;匡耀求;黄宁生;常向阳;;人口年龄优势度指数的构造及其应用初探[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3 刘苓玲;徐雷;;劳动力有限供给视角下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可持续性研究[A];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升艳;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6 高雪萍;中国农村人类发展中的财政支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徐梦全;城市化、人口结构变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钮维敢;东亚冷战遗留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雒庆举;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薛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林维山;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翟志芳;地方政府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7 胡陈冲;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江涛;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仁宇;FDI在华区域分布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10 陈文哲;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朱铁臻;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J];能源基地建设;2000年Z1期

3 钟仁耀;徐铁诚;;城镇新旧养老保险模式中养老金水平比较研究——以2005年资料为依据的模拟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11期

4 于洪;钟和卿;;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能力分析——来自三种模拟条件的测算[J];财经研究;2009年09期

5 张熠;;现收现付公共养老金计划收支平衡条件研究——非稳态条件下收入关联制与均等受益制的模拟比较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6 张熠;;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保险收支余额:作用机制及政策效应[J];财经研究;2011年07期

7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8 丛春霞;;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12期

9 蔡f ;王美艳;;“未富先老”对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挑战[J];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10 杨娟;;关于人口红利的一般讨论——兼论老龄化中国人口红利的实现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华丽;石智雷;;武汉城市圈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与城市化进程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2 郑光文;;对人口计生“看表管理”工作的思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年09期

3 方湖生;河南人口的发展态势及预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 刘月;;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J];北方经贸;2014年02期

5 张天路;;人口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约和影响[J];民族学研究;1986年00期

6 朱大明,胡龙成;世界贫穷人口漫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年06期

7 江立华;西方人口的老龄化与养老体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5期

8 施学忠,段广才,时松和,杨水利,李克均;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卫生事业发展[J];中国公共卫生;2004年03期

9 杨光辉;从统计角度看深圳人口的发展变迁[J];特区经济;2005年04期

10 周永良;;论人口与落实科学发展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中新;;从人口角度谈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汤兆云;;风险管理中的社会协同问题——基于人口风险管理的研究[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天路;;人口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约和影响[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4 钱紫华;何波;;从《人口规程》到重庆市区县规划实践[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尹德挺;张子谏;;发达国家的首都人口:问题、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6 鲍思顿;;中美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和老龄化动态变化分析[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7 张立;;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与城市化第二次转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马玉荃;;2000—2010年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黄匡时;陆杰华;;中国人口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王泽坚;黄斐玫;;高度外来化地区人口与产业相关性分析——以虎门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宏桃 陈炳澍;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杨群;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增165.9%[N];解放日报;2011年

3 市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 主任 杨铁良;注重人口均衡 促进协调发展[N];驻马店日报;2013年

4 崔萍;外来人口增加 延缓北京人口老龄化[N];中国信息报;2003年

5 赵晓静;我市人口呈现六大新特征[N];济宁日报;2006年

6 刘勇利 徐岚 武超 徐钢 崔红艳;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解读[N];中国信息报;2006年

7 北京战略研究学者 程亚文;人口如何影响历史[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曹玲丽;中国人口“红利”了吗?[N];财经时报;2008年

9 市人口计生委主任 李志宏;加快人口均衡型社会构建步伐[N];石家庄日报;2011年

10 ;全球人口10月底或将达70亿[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5 陈扬乐;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哲;我国陆地边境地区人口流出及对流出地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7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江山;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2 朱铮;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章彬;新郊区建设下的上海远郊区人口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雪飞;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金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燕华;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7 牛永录;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曾宪宝;辽宁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孙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金融市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马功景;人口年龄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2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842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