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本文选题: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 生态承载力 ; 参考:《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3期
【摘要】:在系统分析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缺陷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人工投入指标,统一能值密度以及引入折能/折标系数对其进行了修正,并采用修正后的模型对江苏省南通市1996—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6—2010年间南通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65hm2增长到0.90hm2,主要是由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引起的;(2)同期南通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1hm2增长到0.81hm2,这主要是由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和水电开发力度加大引起的,而通过劳务和资金投入提高承载力的空间很大;(3)1996—2010年南通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数也都在0.5以上,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进一步缩小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距,应采取以下措施: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继续提高农产品产量;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efects of the emergency-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t is corrected by increasing the artificial input index, unifying the emergy density and introducing the folding / folding coefficie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Nantong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6 to 2010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odified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ntong city increased from 0.65hm2 to 0.90 hm2between 1996 and 2010, mainly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ntong city increased from 0.51hm2 to 0.81hm2.Thi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agriculture. As a result of the increase in livestock product production and the increase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the space for rais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through labor services and capital input is very large. Nantong City has been in an ecological deficit from 1996 to 2010, and the sustain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is also above 0.5.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in an unsustainable state. In order to further reduce the gap betwee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we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guide ke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o save energy and reduce consumption, vigorously develop new energy, increas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continue to increase agricultural product output; Pay attention to the investment of human resources, promot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echnology-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冲突治理研究”(7110309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我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差别化管理政策研究”(11JZD031)
【分类号】:X2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5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7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8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9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10 常斌,熊利亚;基于RS和GIS的生态足迹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3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展;人类生态耗竭已超五成 中国生态足迹量全球第二[N];工人日报;2010年
5 记者 任荃;支撑现有生活需1.5个地球[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邓飞;1.2个地球才能维系中国式生存[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人均生态足迹50年内增长两倍[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5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颖;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10 段小芳;邵阳市生态足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4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98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