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积极互惠:组织中认同的多重中介效应
本文选题: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 + 积极互惠 ; 参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通过研究东方情境下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积极互惠的影响,并检验了组织认同、关系认同在其中的多重中介效应,发现了平行二阶段中介路径。实证(N=373)结果显示,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积极互惠具有显著正关系,Boot st rap分析、Sobel检验表明组织认同与关系认同分别产生部分中介,且组织认同效应较强。通过比较平行路径效应与二阶段中介路径,对多重中介效应进行探究发现,中介效应为"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认同→积极互惠"以及"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关系认同→组织认同→积极互惠"共同作用的平行二阶段中介路径,共同解释了85%的效应。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东方情境下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尤其是组织中认同作用的精细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与价值。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collectivis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on employees' positive reciprocity in the oriental context, and testing the multi-mediation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relational identity, the parallel two-stage mediation path is fou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ollectivis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to employees' positive reciprocity. Boot st rap analysis shows that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 identity produce some medi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s stronger. By comparing the parallel path effect with the two-stage mediation path, we find out the multi-mediation effect.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is the parallel two-stage intermediary path of "collectivis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collectivis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85% effect is explained together. These conclusion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in the oriental context, especially for the refinement of the role of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留学基金项目(2016060102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1910209-092)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1501111109)
【分类号】:F2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晟豪;萧鸣政;;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积极、消极互惠:组织认同与关系认同的中介差异[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年12期
2 徐淑英;吕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徐淑英的访谈[J];管理学报;2015年03期
3 邹文篪;田青;刘佳;;“投桃报李”——互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1期
4 任荣;;组织认同、团队认同对合作研发绩效的影响——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说[J];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5 魏钧;陈中原;张勉;;组织认同的基础理论、测量及相关变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琛;李建标;;情绪和谐还是情绪失调更有利于员工提高绩效?——基于领导者情绪劳动的实验研究[J];管理评论;2017年05期
2 郭晟豪;萧鸣政;;集体主义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积极互惠:组织中认同的多重中介效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3 仵凤清;王苗;王瑶;;科技研发组织中真诚型领导的有效性作用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年03期
4 李思;张鹏程;张娟;;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机遇与新路径——第5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论坛述评[J];管理学报;2017年04期
5 赖华强;;员工创新行为中组织认同的作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6 申超;;美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如何增强校友认同感的?——一项基于密西根大学教育学院的个案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7年03期
7 李先国;陈宁颉;张新圣;;虚拟品牌社区感知价值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群体认同和品牌认同的双中介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02期
8 梁青;杜江;;青少年运动员群体规范对团队认同影响初探[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9 曾勇民;;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组织认同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10 李海洋;张燕;;情境化知识与普适化理论的有机结合——探索中国管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之道[J];管理学季刊;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璐;高鹏;;职业认同、团队认同对员工建言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01期
2 张同健;蒲勇健;;互惠性偏好、隐性知识转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研发型团队的数据检验[J];管理评论;2010年10期
3 李双燕;万迪f ;;组织互惠行为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图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6期
4 李随成;杨婷;;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对供应链企业间研发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0期
5 李双燕;万迪f ;史亚蓉;;互惠的激励作用研究:经验证据及启示[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6 路琳;梁学玲;;知识共享在人际互动与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7 李双燕;万迪f ;;互惠对工作要求——工作满意度曲线关系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06期
8 武丹;郁义鸿;;企业合作R&D模式与收益分配机制及其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6期
9 贾良定;宋继文;李超平;崔荣军;陈永霞;;领导风格与员工工作态度——互惠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的实证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7年01期
10 韩雪松;江云;袁冰;;组织认同研究述评及展望[J];商业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洪波;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师;2000年03期
2 马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0年12期
3 蒋利亚,万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12期
4 吴奕湖,侯先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02期
5 贾晓文,邱江;漫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6 常亚平,李军;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00年10期
7 赵安娜;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迎接“入世”挑战[J];中国金融;2000年02期
8 熊建如;网络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J];北京工商管理;2000年09期
9 张国维;得人心者得天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心得[J];管理科学文摘;2000年02期
10 张素琴;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制度与价值[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唐春勇;潘妍;;具有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管理[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董爱民;;加强我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初步探索[A];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2006年
4 傅超;刘琳琳;;试论打捞单位人力资源管理[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年
5 喻剑利;;中国中小企业的虚拟人力资源管理[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慧;;基于高职培养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研究——以“员工培训”为例[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7 赵丽萍;;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许红华;孟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冯玉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A];河南省护理管理新理论、新视角高级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谭志秀;;县级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两重使命[N];安徽经济报;2001年
2 记者 李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热中要冷[N];中国企业报;2001年
3 胡文进;举步维艰,人力资源管理在民企发展中的现状[N];机电商报;2005年
4 靳朝晖;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的现状与思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5 杨颖辉;探索人力资源管理新路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刘静;人力资源管理大讲堂开讲[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7 包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趋热[N];深圳商报;2007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林泽炎;人力资源管理:国企和外企差别在哪?[N];中国人事报;2008年
9 张文强;全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践研讨会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0 姚成毅;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N];现代物流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滨;内控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立峰;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侯荔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与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何江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邱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陈万思;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姚宝刚;科技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彭华松;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周福战;基于知识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曾建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甘肃兴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曲明慧;人力资源管理的法治理念[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剑;人力资源管理权威现象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琪;中油吉林化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吴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吕文福;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定位[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7 张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熊敏;各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胜;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甄选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郭琳;F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7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11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