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决定因素与动态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能力的视角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dynamic correlation of independent R & D and technology import decision selection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ical human resources, the ability of R & D institutions, the competition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he change of demand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has a lag effect on the independent R & D. The optimal lag between them is 3; there is a one-way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independent R & D, but there is no 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S2012GX0437)
【分类号】:F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曹素璋;张红宇;;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梯度选择研究[J];贵州科学;2007年S1期
2 生延超;;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方式选择[J];管理科学;2007年04期
3 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8期
4 程进,韩玉启,陈小文;我国技术引进创新时滞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5年04期
5 李磊;;技术引进与R&D的关联机制研究——以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03期
6 唐春晖;唐要家;;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肖开红;安艳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基于企业实力的博弈分析[J];企业家天地;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2 王维国;谢兰云;;我国区域R&D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1期
3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4 周新苗;唐绍祥;;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基于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的微观考察[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5 邓路;高连水;;研发投入、行业内R&D溢出与自主创新效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1999—2007)[J];财贸研究;2009年05期
6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能源强度——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7 武鹏;余泳泽;季凯文;;市场化、政府介入与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8 余泳泽;武鹏;;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9 张延;王智强;;知识生产函数、规模报酬和经济增长模式——R&D模型对中国的实证检验[J];当代财经;2010年03期
10 生延超;;基于主成分法的中部省份技术能力测算及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丽萍;刘云;;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创新策略博弈[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林;朱卫平;;创新、市场结构与行政进入壁垒——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熊彼特假说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4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5 张望;;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强度[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6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经验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3)——创新驱动的中国经济[C];2013年
7 杨琳;姚云飞;张贤;张九天;;基于CGE模型的碳交易机制技术效应和减排效应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专刊——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6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瑞涵;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恩普;高技术产业R&D投入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永慧;基于博弈论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新华;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研发过程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冷龙;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6 孟佩君;山西省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博弈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尚春;LN公司技术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庄静怡;环境政策、技术创新与陕西省工业生态效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森;资源型企业规模扩张、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增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曹斌;湖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更申;雷巧玲;陈金贤;李垣;;不同战略导向对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2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年04期
3 吴延兵;;R&D存量、知识函数与生产效率[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4 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6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7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8 朱平芳;李磊;;两种技术引进方式的直接效应研究——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微观实证[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富祥,徐彬荣,章兆丰;怎样做好技术引进工作[J];上海企业;1982年06期
2 ;十年来中国技术引进的一些统计[J];国际贸易;1983年12期
3 许庆瑞;徐金发;邢以群;;关于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J];管理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4 徐复;技术引进必须量力而行[J];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5 康荣平,张毛弟;中日技术引进体制比较[J];世界经济;1988年08期
6 ;日本技术引进政策的变革[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7 吴军;;日本的技术引进政策及其重点产业的技术引进情况[J];技术经济信息;1988年04期
8 柯银斌;康荣平;;论技术引进形态[J];经济科学;1988年04期
9 贾俊荣;我国技术引进问题浅析[J];长白学刊;1989年01期
10 施圣康;对技术引进的一点看法[J];发电设备;198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奇志;聂文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技术引进:回顾与前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2 杨炳清;;新形势下 对技术引进工作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谢企华;;自主创新 品牌之魂[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4 黄继刚;;我国技术引进中的再创新问题[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景文学;;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春九;赵东安;粟茂;;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技术引进[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仪德刚;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与成效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3期[C];2008年
10 乔翠霞;;山东省技术引进外溢效应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昌彩;强化我国技术引进的对策措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季一楚;中国技术引进高速发展[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李高超;我国技术引进将稳步增长[N];国际商报;2005年
4 刘吉昌;创新是技术引进良性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宿清华;国企技术引进继续保持高增长[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宿清华;专家建议重视欧盟外源性技术引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7 马有生;2006年我国技术引进总金额再创新高[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记者 徐庭娅;一季度全国技术引进金额增七成[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婷一;上半年全国技术引进金融同比增长62.2%[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李义;去年中国技术引进逾200亿美元 欧盟占比近四成[N];中国贸易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光泗;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及二次创新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轲;我国技术引进的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姜波;中国技术引进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尹术飞;技术引进机理及武汉市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杨坤;论中国技术引进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李海静;新中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虹;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问题与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黎莹;中日近代技术引进的比较研究及启示[D];渤海大学;2014年
9 吴静;技术引进和企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6年
10 姜晓昱;建立我国技术引进良性循环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48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14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