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中国农业结构类型与发展模式探讨

发布时间:2018-08-25 18:30
【摘要】: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深入分析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所构成的世界不同农业结构类型,从中选择与我国农业结构类型相近的国家作为标尺进行比较,阐明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只能走内涵延伸扩大再生产道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目标,运用科技与管理手段加速结构与功能的变换,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GDP增长显著超过发达经济体,部分省份已接近或实现现代农业。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并凸显出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在不断提高单位农地产出量、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自然禀赋加速优势区域布局,依靠创新驱动加速专业生产格局形成,在依赖工业化、城镇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适度保持农业劳动力充裕优势,拓宽农业效益型发展道路,不失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ypes of the world composed of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compares them with the countries with similar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ypes in China.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ountries with relatively scarce resources can only take the road of extension of connot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production, take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productivity as the core goal,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y me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agricultural GDP growt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eveloped economies, and some provinces have approached or realized modern agriculture.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echnology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been highlighted.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e output of agricultural land per unit and stabilizing grain production, our country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natural endow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to accelerate the regional layout of advantages, and rely on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production pattern and to rely on industrialization. While the urbanization absorbs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t is the correct choice for realiz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keep the abundant advantage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d widen the road of the agricultural benefi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
【分类号】:F3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项东;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兼论中国人的现代化建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谭向红;科技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疏仁华;;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思想观念的价值取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5 郑志强;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人格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闫玉联;近现代中国人观念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王春伟;刘云涛;郭小荣;;论当代宗族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9 张雪琴;;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公民身份意识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0 张凤云;;以工哺农: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朱金瑞;费丹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的调查与思考——以2007年郑州市公民道德素质调查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陈贵华;;从五四运动看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实现[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4 宋东亮;;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5 张国徽;;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史祥龄;;试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刘迎秋;刘霞辉;;非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三十年:成就、经验与展望[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李任初;郑奔;杨咸胜;;通货膨胀及治理对策 压力、危害与对策[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9 郭德宏;;什么是现代化?[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鲁雁;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长松;交易成本视角的铁路客运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琴花;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熠;毛泽东民生思想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莉;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余亭;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增长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任婉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刚;潍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令伟家;重庆农业结构调整——经历阵痛获新生[J];了望;2000年08期

2 陈祥胜;调结构与调“风雨”互动──雷州半岛调整农业结构述评[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2037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20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6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