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

发布时间:2020-06-11 02:42
【摘要】:员工持股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一定数量股权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在产权组织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员工持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分配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重微观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员工持股还具有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克服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实施所造成的不良政策效果。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新一轮我国国企改革的亮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混合,还要重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混合,这就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将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以员工持股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以员工持股克服混合所有制企业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形成资本和劳动的利益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虽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塑造社会主义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意义重大,然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目前还仅仅停留于“允许”发展的层面,自2016年8月启动后进展缓慢,仍仅限于在试点范围内推行,且试点政策要求严格,试点范围小。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对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员工持股只是被作为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没有被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升到塑造社会主义经济微观主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过去的实践过程看,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期难以解决劳动者不能分享剩余价值、劳资关系对立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由此,本文重点论证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最后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学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何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等。第一章是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关于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区分了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梳理了学者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涵的理解;对于员工持股的概念,同样是在梳理学者们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本论文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对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经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应该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本论文提出了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本论文认为,如果社会主义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就应当既有活力,又能使劳动与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生产剩余,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而员工持股是兼具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安排,更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本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出现,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在每一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规范,并因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最终叫停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实践历程之所以经历曲折,几经反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改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创新型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员工持股对于当前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该将员工持股作为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以期形成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又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第七章研究了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国外员工持股发展较早,有着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本论文在第八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上述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第九章,从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际出发,以及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图文】:

员工持股,知网,文献资料,时间分布


图 1:“知网”关于“员工持股”文献资料的时间分布情况①Figure 1: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on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from cnki因此,,从文献资料的研究情况看,员工持股在我国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员工持股的必要性、可行性对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必要性,一些学者从理论方面进行了论证,一些学者从实践方面讨论了员工持股对于国企改革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最早有蒋一苇、王珏、王天雨、曹凤歧、迟福林等学者对员工持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蒋一苇是最早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其代表性的观点是职工主体论。蒋一苇认为,在私有制条件下,“人格化的资本是企业的主体,劳动者是雇佣者,是企业的客体”,只有当职工成为企业资产的局部所有者,成为企业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时,才会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增强职工的主体意识及凝聚力。但是,全民所有制并没有

收入法,比重,生产总值,报酬


处于高收入阶段的发达国家水平,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较于 50%的。例如,2003 年一些工业化国家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分别是: 57.5%,英国 55.9%,法国 52.7%,加拿大 51.1%。①而且,从长期看,我国收入占比处于下降趋势,如图 3.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利军;刘俊廷;;我国股权众筹的法律障碍与完善建议[J];经济法论丛;2015年01期

2 王在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员工持股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5年12期

3 张明军;陈朋;;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J];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01期

4 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7期

5 李建钢;李秉祥;;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创新演化的阶段特征及仿真模拟[J];运筹与管理;2015年03期

6 韩朝华;;思维创新:“三层架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探索与争鸣;2015年06期

7 肖贵清;乔惠波;;混合所有制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3期

8 刘雨青;傅帅雄;;混合所有制中的员工持股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03期

9 杨克智;索玲玲;段然;;新一轮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现状与路径展望[J];财务与会计;2015年06期

10 孙蚌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石宏伟;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润芳;人力资本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杨欢亮;职工持股在中国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4年

4 曹立;混合所有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张翔鹏;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佳佳;企业家精神、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D];南京大学;2018年

2 刘琦;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员工持股模式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07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2707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7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