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6-05-22 11:18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硕士学位论丈
MASTliR’S TIlFSIS

硕士学位论文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湖北省为例

论文作者:李梦超

学科专业:农业推广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13年5




Flow

I l l I HI UlIII I Illl Il l l Il
硕士掌缸恐交
MASTliI{‘S TIl卜SIS

Y2351 668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卅i砌Special Reference to Hubei Provinc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By Li

Mengchao

Postgraduate Program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mental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Liu Siming

Academic Title:Professor

sisnature趟与
Approved

May,2013



硕士学{主论文
MASTERlS TItFSI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粼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在习是

日期:沙,7年期夕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

作者签名:力鹊匙
日期:矽,>年歹月1/日
学位论文提交“CALL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作者签名:蔗夸
日期:弘,弓4-

硕士学位论炙
MASTER‘S THESIS

摘要
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方面的研究理论数不胜数,从最早的刘易斯等人

研究使用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到托达罗时期的“新古典"二元经济模型,再
到凯恩斯主义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学术界早已经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进 行转移,从而对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充分研究,但是,对于

迁出地——农村,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学术界却很少研究。因此,本文结合自身了
解到的实际情况,对该领域进行相关的探索,着重就湖北省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对 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和湖北人民政府关 注的重点。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减少了农村人口压力,加快了农村地区资金积累与建设,对农村加快发展集 约型特征的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农村地区 的劳动力的外流也使得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大量土地荒废、人 才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消费水平下降,公共事业缺乏建设资金。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充分结合。案例研究采用大量的事实 和数据,事实和数据都是笔者于2012年12月在湖北省部分重要的县区调查而来的。 全文主要分为七章来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 义、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内容体系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为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为湖北省农村人 力资源流动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的基本类型、相关数据、特点以 及人力资源回流的基本类型、相关数据、特点等。第四章为造成湖北农村人力资源

流动的原因。主要内容包括:(1)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影
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需求、经济利益驱使、社会思想影响;(2)人力资源回

流的原因——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经济利益驱使、家庭因素影响;第五章是



硕士掌§论丈
MASTER‘S THFSIS

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讲了:(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

的机遇——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农民可支配收入 增加;(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增加了社会新投资、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
素质、培植了就业新载体;;第六章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问题——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荒废、人
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农村消费力下降,公共事业缺乏建设资金;(2)

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问题——扶持政策见效难,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回流人力 资源数量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第七章是合理引导农村人力资源流动
的几点建议,主要讲了: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 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就业;大力推进城镇化 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全文的总结。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外流;回流;农村经济;对策


Study
on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IIESIS

Abstract

the theory beyond count of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o city

area,use

two yuan economic”classical”model from the study of Lewis et al First,to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 model of

two

yuan during the period of Todaro,to the Keynes doctrine
on

two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influence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of area of the city's social,cultural,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are well studied,but,for the emigration一一rural areas,the

academic

circles seldom study.

Therefore,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related to explore this area,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bei province

in the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outflow.Because Hubei province is agricultural big province of
our

country,”three rural issues”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government of Hubei and the national attention,at the same time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ransfer

to

the city

area,to



certain exten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conomy,but also

to reduce

the rural population pressure,promote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iv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rural areas accelerate capital accumulation,rural area construction,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But at the same time,the outflow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rural areas also makes many

problems

appear,such as loss of labor,a large number of

land

waste,lack of

personnel,lack of stamina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rural

consumption decline,lack

of funds for construction of public utilities.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heory facts

analysis and

case

study.A

case

study using



large

number

of facts

and

data,

and

figures are the author in 20 1 2 December in the
to.
seve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each

important surve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view

part.The

significance,research background and

and review,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content system and innovations.The second chapter related theory

and research

to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use of.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uman human

resources

of Hubei

Province

Rural

flow.Mainly

introduces the outflow of

resources

basic type,related data,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resource

flow,the basic types,related data,basic characteristics.The fourth
of Hubei rural

chapter is the

cause

human resource

flow.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1)

human resources

outflow

reason,urban.rural and city
real

segmentation and two

yuan,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of industrialization

demand,driven by

economic interests,social

ideology;(2)state

the

requirements of urban and rural
cause

development,driven by economic flow;the fifth chapter

interests,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is

the

human resource

the human

resource

flow

brings

to

the rural

economy of Hubei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mainly about:(1)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outflow of human resources,the transfer of idle labor,rural areas provides opportunity,as land intensive
of
use

the

disposable

income

of

farmers

increased;(2)human

resource

flow

opportunities,increased social investment,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rural population,
cultivated
resources a

new vector of employment;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the mobility of hum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Hubei,the main
resources

contents

include(1) land

the outflow of human

problems,the

loss of labor force,a large number of

waste,lack of talent,the decline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lack of

stamina,rural
resource

consumption,public utilities,lack of funds for

construction;(2)human
Rural Economic

flow

problems一-support

effective policy difficult,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resource

development,limited number of human

flow,impact

on

to guide the rational flow of the Development;the seventh chapter is some suggestions

rural

human

resources,mainly about:(1)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verage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employment

system,give full play to the basic role of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vigorously develop the county nearby

economy,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loyment;vigorously

promote urbanization,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IV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lS

urban-rural public service.The last part is summary. Keywords:human
resource

flow;flow;reflux;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硕士擎位论文
MASTER‘S T[I ESIS

目录
摘要……………………………………………………………………………..I
Absl:I。act................................................................................................................III

1绪论……………………………………………………………………………1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
1.1.1选题背景…………………………………………………………1 1.1.2研究意义…………………………………………………………2

1.2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3 1.2.1国外的研究概述………………………………………………..3
1.2.2国内的研究概述………………………………………………..3 1.3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5 l-3.1研究内容…………………………………………………………5 1.3.2研究方法………………………………………………………..6

1.3.3研究的技术路线………………………………………………..7
1.4创新与不足…………………………………………………………….7 1.4.1本文的创新点…………………………………………………..7 1.4.2本文的不足与解决办法………………………………………..7 2基本概念……………………………………………………………………..8

2.1城乡二元体制…………………………………………………………一9
2.2农民工…………………………………………………………………10 2.3回流………………………………………………………………………………..11 3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12 3.1人力资源外流…………………………………………………………12 3.1.1基本类型、相关数据………………………………………….12 3.1.2基本特点……………………………………………………….13 3.2人力资源回流…………………………………………………………17



硕士学位论丈
MASTIiR‘S THES{S

3.2.1基本类型、相关数据…………………………………………17 3.2.2基本特点………………………………………………………1 8 4造成湖北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20 4.1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20 4.1.1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影响……………………………………20 4.1.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需求…………………………………2


4.1.3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导向…………………………………22 4.1.4经济利益驱使…………………………………………………24 4.1.5社会思想影响…………………………………………………25 4.2人力资源回流的原因…………………………………………………27 4.2.1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要求……………………………27 4.2.2经济利益驱使…………………………………………………29 4.2.3家庭因素影响…………………………………………………29 5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32 5.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32 5.1.1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32 5.1.2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32 5.1.3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34 5.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35 5.2.1增加了社会新投资……………………………………………35 5.2.2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36 5.2.3培植了就业新载体……………………………………………36 6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37 6.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问题……………………………………………37 6.1.1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荒废…………………………………37 6.1.2人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37 6.1.3农村消费力下降………………………………………………38



硕士学j立j0定
MAS’}}:R S’rflESIS

6.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问题……………………………………………39 6.2.1扶持政策见效难,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有限…………………39

6.2.2回流人力资源数量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40
7合理引导湖北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几点建议……………………………37 7.1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42 7.2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43 7.3充分发挥县域经济转化就业功能……………………………………43 7.4着力提升小城镇吸收就业水平………………………………………44 8结论……………………………………………………………………………………………………46 8.1研究结论………………………………………………………………46 8.2研究展望………………………………………………………………46 参考文献………………………………………………………………………..47



硕士学位论炙
MASTFR‘S TIlfISIS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与发展,“三农’’问题在整个国 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我党在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10月,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到:“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 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④2010年10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 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 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④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 就业、增收问题,越来越广泛的受到社会和相关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期,广大农村地区开始广泛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 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再加上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 广应用,导致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 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不少大学毕业生或在外创业的成功 人士意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发展机遇,开始有意识向农村社会转 移。无论是其流出还是流入,既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 通过整合配置其它生产要素间接地推动经济增长。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一)选题来源

①宋英杰:《从失衡状态探析推进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乡镇经济》,2009年第2期。 ②郑会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一基于财政与税收视角》,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孝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本题是笔者在工作之余,通过对湖北省农村地区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同

时大量阅读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人力资源流动与农村经济发
展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二)研究目的 整个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以县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因此,以县为主体的区域 经济发展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从经济发展能够惠及

到的人口数量来说,通常县域经济能够惠及到的人口数量远远超过以省市区域为单
位所能够惠及到的人口数量还要大,因此,本文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主要是以县域为 单位,考察县级单位内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 何从县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1.2研究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和运行原则,其进展的快慢受到来自多 方面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整个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很大。据资料显示,在整个社会中,如果将从事具体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 由原来的75%降到10%来作为已经完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那么为了完成这个比 例,英国花费了近300年时间,法国则花费了120年时间,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居

民则花费了近100年左右。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地区,想要真正去
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步迁移到繁荣的城市也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不能一蹴而就,急 于求成。我们还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转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但另一方面它却造成农村大量人力资源外 流,加剧了城乡发展差别。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2011年,湖北省乡 村常住人口4057.10万人,占湖北省常住人口的6164.06万人(公安户籍人口)的 65.82%,其中;有乡村劳动力资源2405.11万人,占乡村人口的59.28%。随着农村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近些年来湖北省农村大量富余劳动资源 流向城市,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农村人力资源的流转,对提高农村生活




硕士学位论文
MASTIiR‘S Ttl}:SIS

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见, 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且与农村脱贫与实现小康目标

紧密相关。做好这项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
湖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研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本文研究拟以湖北省 部分县域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人力资源流动在提升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1.2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1.2.1国外的研究概述
1676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 念。是人力资本最早的思想萌芽。随后,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中,对人力资本以及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较深刻的理论阐述。19世纪末20 世纪初,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对于当时的人力资本思想,持矛盾的观点:一方面承 认教育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却不接受并反对人力资本概念。他在强调教育和培训对 个人和国家的经济价值的同时,却坚决反对将人力资本概念用于实际分析。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A、人力资本是通过后天投资产 生而非先天形成的。B、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它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c、人力资本较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D、人的时间价值在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在逐步增长。E、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 贝尔克是继舒尔茨之后的又一位对人力资本理论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其主 要观点如下:A、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而且人力资本投资有 不同的类型。B、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形式,但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 作用有所不同。C、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并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 的不确定性。D、个人能力与收入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个人能力主要由教育投


资产生。

硕士掌位论丈
MASTliR‘S TIlFSIS

经济学家明塞尔从收入分配领域进行同样的研究工作,系统地论述了人力资本

及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模型,
得出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是个人收入差异主要原因的结论。 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方面的研究理论数不胜数,最早开始这方面的研 究是刘易斯等人。1954年,刘易斯在他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在这篇论文中详细阐述自己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特殊见解,他认为这些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经济发展上的二元结构,并且简明勾勒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从 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该理论后成为农业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模型。 后来又发展到了托达罗时期的“新古典”二元经济模型。 该模型认为城乡间

的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学现象。虽然整个城市居民存在大量的失业,但仍有很多农 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该理论假定这些农民迁入城市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取收入, 减少城乡收入差异,研究最终发现,农民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几率与城市相关部门能 够创造的工作岗位成正比,而与城市中失业人数成反比。 学术界早已经对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从而对城市社会、文化、经 济等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充分研究。

1.2.2国内的研究概述
80年代后,随着农业劳动力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研究工作。2002年,张培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与工业化》 一文中论证了农业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的理论框架与刘易斯的二 元经济理论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2004年,梁坚、查昆岩、黄世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以江西省为
例》一文中指出,在短期内仅仅依靠劳动力向乡镇转移这一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 转移是不现实的。因此,应对劳动力进行多渠道消化,分流。 国家发改委在《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借鉴》(2004)中指出,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实施和完善的同时,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对土地经营流转并向经




硕士掌j立论定
MASTFRlS T11}:SlS

营大户进行适当集中给予大力鼓励和引导,积极推动农业的规模效应的提高,最终 实现部分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劳动,向城市工业部门不断转移。 2004年赵国栋在《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中阐述,

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村劳动力的产生,而反过来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又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空间。因此,应充分发挥私 营经济在扩大城乡就业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学者达成的共识是,绝对单一 的某一种转移模式是无法顺利解决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的,必须发展以多种经营模式 共同发展的综合性、多方面的转移模式。

1.3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以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力资
源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和机遇提出合理引导人力资 源流动的建议。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及研究 意义、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研究思路及主要方法、内容体系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基 础: 第三部分是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外流的基本 类型、数据、特点以及人力资源回流基本类型、相关数据、特点等; 第四部分是造成湖北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外流 的原因,在这一块中主要是从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需 求、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导向、经济利益驱使、社会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展开叙 述;(2)人力资源回流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经济利益驱使、 家庭因素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来详细分析;

硕士学位论丈
MAS丁liR‘S TItESIS

第五部分是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1)人 力资源外流带来的问题,在这一块中主要是从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荒废、人才匮 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农村消费力下降,公共事业缺乏建设资金等方面进 行展开叙述;(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问题,主要是从集约化经营缺少政策扶持, 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有限、回流人力资源数量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部 分回流人力资源对农村缺乏了解,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后劲有限来详细分析; 第六部分是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1)人 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在这一块中主要是从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为土地集约 利用提供了机会、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等方面进行展开叙述;(2)人力资源回流带 来的机遇,在这一块中主要是从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来详细分析; 第七部分是合理引导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覆 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就业、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第八部分是结论,主要包括:研究结论、研究展望。

1.3.2研究方法
1.个案案例研究。在分析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农 村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流动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梳理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 的现状及其造成湖北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了解它的发展与变迁的基础上。以 宏观来指导微观,更好地来解决湖北省农村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 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 2.规范化研究。论文以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人口流动、农村发展等基本理论为基 本出发点,剖析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相关的解决方法,结合湖北省 农村地区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为湖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人力资源流动之间的矛 盾提出一个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硕士擎§论炙
MASTliR‘S TH}!SIS

1.3.3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文以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 人力资源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提高农村吸纳利用人力资源的水平和推 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理论基础和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2)分析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及特点; (3)分析造成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根本原因; (4)分析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造成的影响; (5)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1.4创新与不足
1.4.1本文的创新点
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自改革以来,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村 经济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品种品质结构渐趋优化,农业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但 好景不长,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农村 地区前往城市中做临时工,这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许 多问题,诸如大量土地荒废、人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农村消费力下 降,公共事业缺乏建设资金等方面进行展开叙述;于此同时也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 带来的机遇,主要有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农民可 支配收入增加、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农业现代 化水平来等。那么如何来将整个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使整个人口流动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促进农村地区快速、健康发展。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方面:

(1)将人力资源流动、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与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
相结合,以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其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与人力资源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研究提高农村吸纳利用人力资源的水平



硕士霉位论定
MASTtiR‘S TIlESIS

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2)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有不少学者对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给农村 经济带来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人力资源外流给农村经济发展 带来的机遇甚少提及。另一方面,农村人力资源在现实发展中并不是单向流动的,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就业政策的引导,不少有文化、有资金的高素质
人才逐渐向农村流动。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了农村人力资源外流和回流两个方面的 情况,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 今后不能一味强调劳务输出的数量,而要针对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按照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实行内部与外部、异地与
就地、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结合,就业与创业并重,增强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4.2本文的不足与解决办法
(1)缺乏理论上的突破性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当今经济发展 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但各个区域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虽然通过大量 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但是由于湖北省现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城镇转移方面的制度及保障都滞后,使得整个转移和回流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无 法使得整个过程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要求,只能单靠农民自己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 所有问题,政府无法在这方面做到让农民、市民双方都满意。因此,整个研究过程 受政策影响,缺乏一定的指导性。 (2)虽然笔者在写论文时进行了实地调查,但是毕竟整个调查只涉及到了部 分县区,还有很多县区没有进行调查,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片面化。 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 有一个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工作的优势,及时掌握政策动向 和获取最新数据,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调研力度,以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相 关信息。

硕士霉蕊论_=乏
MASTFR‘S TIlf:SIS

2基本概念
2.1城乡二元体制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强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也是制约 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余天心、王石生两位学者从多角 度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他们认为: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建国以前,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 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社会,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 农、中农和其他人群仅占20%一3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

农却占有70%一80%的土地。形成“田主不知耕,耕者多无田”的局面。1840—
1949年一百多年来,由于外强侵略、内政腐朽,长年战乱、灾荒不断和半封建土地 制度的严重束缚,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与世界差距拉大。 城市化滞后的影响。到2000年我国的城市人口仅为30.6%,而当时全球的城

市化水平已达到50%,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70%。到2010年我国的
城市化水平上升为41.2%,我国城市化步人了正常发展轨道,取得了迅速的进展。 但是,至今我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国家城市化水平相比约差15个百分 点左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 二元结构分治的格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

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有待冲破和改革。
其一,户籍制度和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截然分开, 阻止了农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目前我国正在探索户籍改革,争取尽快打破农业、 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废除由此衍生的“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政策以及蓝印 户口等户口形式,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放宽户口迁移的限 制,己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 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社会的综合承受能力,最终实现户口自由



来面目。

硕士孝§论更
MASTER’S TIl}、SIS

迁徙;逐步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诸多行政管理职能,还户口管理的本

其二,城乡基础设施(包括水、电、路、电信等)分别建设与管理。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城市基础建设由国家全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农村生产与 生活急缺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投劳”举办,而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有关数据显示,历年

用于农业支出占全国支出的比重还呈现递减的趋势:2008年为13.4%,2009年降
为11.98%,2010年为9.42%,2012年为7.75%。2011年地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358.56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仅为2.73%。投入不足。 其三,在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着城乡不同的待遇。全国农村有1.33

亿应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按照政府公共职能的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应与城市6000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一样享受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惠,但是实
际上还有不少差距。有关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小学在校生每人平均预算内经费, 城镇为658元,农村仅为479元,只相当于城镇的72%。而且农村小学和初中义务 教育经费只有60%一70%由财政预算内解决,其余30%一40%由社会团体、个人 办学、社会捐资、公民集资办学、学费杂费和其他来源解决,结果还是增加了乡镇 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负担。此外,城市居民和职工一般享受公费医疗与养老保障等待 遇,而农村居民医疗则基本上属于自理和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

2.2农民工
农民工,又称农民合同制工人,是指在劳动工资计划之内,在国务院劳动行政 主管部门确定的需要从农村中招用劳动力的工种和生产岗位上,企业等用人单位从 农民中招用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其中,包括从农民 中招用的定期轮换工。农民工的特征有: 1.农民工是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在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工 种和生产岗位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从农村招收的工人。 2.农民工的用工主体(即用人单位)是由劳动法作出规定的。我国目前农民工的
10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tlFSIS

用工主体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1991 年7月25日国务院颁发)。

3.农民工在企业做工期间,农民身份不变,户口粮食关系不转(国家法律有特别
规定者除外)。 4.农民工在企业工作期间为企业的职工。在政治上,与所在企业其他职工享有 同等的权利在工资、保险福利待遇方面与所在企业的城镇合同制工人相同,但国家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3回流
回流是指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经历了务 工生涯(至少三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他们的户籍所在地,回归后至调查期限内(至

少一年)没有外出就业的现象。这里所说的回流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即回流不
仅仅指农民工回归农业劳动者阶层,它还包括以自我创业为目的的回归。 按照以上对回流和对农民工的解释,回流农民工指的是:调查点以前(不含既定 的调查点)曾经外出就业三个月以上,但调查期限内没有外出就业的农村居民。回流 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一个特殊的子集,尽管其中不乏回乡创业者,但回归农业劳 动者阶层的仍占多数。

硕士幸§;0交
MASTliR‘S TItESIS

3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现状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特 征、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基于这些分析,对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 行总结,进而在后面的章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1人力资源外流
3.1.1基本类型、相关数据
本文所采用的所有关于人口统计方面的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 局在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发布的相关数据资料、相关的农业普查数据、《中 国统计年鉴2012>),还有部分统计数据是来自湖北省相关单位的统计数据、本人在 假期进行的相关实地调查所获得的相关数据。 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类型的基本类型有:国内范围内的迁移、经济性迁 移和非经济性迁移、政治性迁移和非政治性迁移、自愿迁移和强制迁移这四种类型。 (一)国内范围内的迁移:就是指农村人力资源在国内改变原有的居住地,即 从一个行政区域迁往另~个行政区域定居。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国内范围内的 迁移主要就是以常住户口的迁移为评判标准。在湖北省每年这样的国内范围内的迁

移基本上保持在3%左右,根据2010年——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的统计资料显示, 全市人口在这3年期间人口基本上保持在3.34——3.36万左右,全市的婚丧嫁娶所
引起的人口数量上的变化基本上不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国内范围内的迁移基本上 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产生不大的影响。 (二)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经济性迁移是指为了谋生或是经商等引起 的人口改变定居点的行为,经济性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主流。非经济迁移是指目的不 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迁移,如夫妻团聚、投亲靠友等。在湖北省全省范围内经 济型迁移的影响较大。根据全省2012年的统计资料可以发现: 随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我省企业用
12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q-}lESIS

工需求加大,农民工省内就业达到441.59万人,增长5.77%。其中:县内乡外务工 人员163.48万人,增长4.17%;省内县外务工人员278.11万人,增长6.73%。同时

到省外就业的农民工也稳步增加,全年省外就业农民工达到600.54万人,与上年相
比增加10.89万人,增长1.85%,以上数据表明农民工流向省内就业的增幅明显高 于流向省外就业的增幅。另外,57.44%的农民工到省外打工,比上年同期58.41% 下降0.97个百分点,从这一比重指标看静态地说明近六成的农民工聚集在省外打 工。 从上面的一些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全省范围内经济型迁移比重对大,在农村地区 外出农民工占农村实际从业人员比重为45.73%,将近占据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的一 半。 (三)政治性迁移和非政治性迁移:政府为了国家整体的利益而进行农村人力 资源流动为政治性迁移。非政治性迁移,如战争或保卫国防建设需要的军事进驻或 屯军戍边,民族、宗教矛盾引发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政治性迁移体现在三峡大坝 投资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整个湖北省该类型的迁移较多,非政治性迁 移基本不存在。 (四)自愿迁移和强制迁移:自愿迁移就是迁移者自愿做出选择的人口流动, 绝大部分农村人VI流动都是自愿性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强制性的农村人力资源流 动是反本人意愿,被迫进行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全省范围内的自愿性的人口迁移 中占很重比例的就是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所以不再阐述。

3.1.2基本特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湖北省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基本上呈现出 以下4种特点: (1)农民工外出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2011年12月31日,湖北省农民I;,t-出总量规模持续增长,全年外出农 民工1045.37万人,较上年增加35.85万人,增长3.55%,外出农民工占农村实际从 业人员比重为45.73%,比上年同期上升O.16个百分点,而且外出人员逐年增加,



鬈嚣>

硕士喾位论乏
MASTtiR‘S TIlFSlS

因找不到工作岗位返回的人员明显减少。 (2)外出农民工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出农民工年龄、文化、从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从年龄结构上看,湖北省
外出农民工主要以21.49岁年龄段为主,有740.05万人,占其外出比重为70.79%, 与上年相比增加33.3万人,增长4.71%;50岁以上131.59万人,占其外出比重为 12.59%,与上年相比增加9.68万人,增长7.94%,而20岁以下173.73万人,占其 外出比重为16.62%,减少7.14万人,减幅为3.95%。二是从文化结构上看,小学 及以下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135.9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628.65万人,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280.81万人,与上年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外 出农民工减少1.59万人,减少1.17%,初中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增加17.71万人, 增长1.2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外出农民工增加28.89万人,增长11.47%。三是 从从业结构看,外出农民工从业以二、三产业为主,一产业为60.24万人,二产业 为575.21万人,三产业为409.92万人,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23%、4.56%和2.85%。 详细情况见下表l: 表1:湖北省外出农民工年龄、文化、从业结构分析表 单位 合计 20岁以下 21岁.49岁 50岁以上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及以上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珏k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h人 。黾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2011年
1045.37 173.73 740.05 131.59 135.91 628.65 280.81 60.24 575.21 409.92

比重%
100 16.62 70.79 12.59 13 60.14 26.86 5.76 55.02 39.22

与上年同期+.%
3.55 .3.95 4.71 7.89 .1.15 1.24 11.47 .1.23 4.56 2.85

2010年
1009.52 180.87 706.75 121.91 137.5 620.94 251.92 60.99 550.11 398.57

比重%
100 17.92 70.01 12.08 13.62 61.5l 24.95 6.04 54.49 39.47

14



硕士学位论炙
MASTIiR‘S THf:SIS

(3).外出农民工收入明显增加
201 1年,湖北省劳务经济收入总量1655.64亿元,比上年增加405.22亿元,增

长32.42%。具体变化见表2: 表2:湖北省2011年劳务收入情况 单位 劳务经济总收入(年) 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 501元.1000元 1001元.2000元 亿元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2011钲
1655.64 24.36 150.48 421.53 286.51 162.49

2010笠
1250.43 30.99 177.25 446.46 230.62 123.7l

与上年同期+一%
32.42 .21.39 .15.10 .5.58 .24.24 31.35

2001元一3000元
3000元以上

由表3可见: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变化明显,低收于人群减幅较大,同时 2001元以上收入人群增幅较高。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二是农 民外出务工收入,农民外出务工形势明显好于上年,农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都有 很大的提高,对提高湖北省农村农民收入的作用明显。 笔者采用了计量经济学广为使用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武汉周边农村人 力资源向外流动对湖北农民增加家庭收入带来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整个研究

的变量选取——笔者选择湖北武汉周边农村的人均纯收入作为整个模型分析的因
变量;选择外出的人力资源占当地整体劳动力的比重为分析的自变量。 武汉周边农村人力资源外出的人均纯收入。
年份 全年人均纯 收入
2000 2001 2002 2003 1562 1411.73 1489.9l 1564.66

人均纯收入 (2000年价)
1562 1366 1507 1500

外出打工人 数(万人)
189 206 236 253

外出占全村劳动力的比重
(%)
14.33 16.55 19.55 21.77

硕士学位论炙
MAST}iR‘S TIlFSIS

2004 2005 2006 2007

1721.55 1876.96 1984.92 2373.99

1559 1625 1725 1869

286 300 325 336 354 364 378

22.55 25.51 26.93 31.69 33.92 41.9 47.19

2008 2009 20lO

2796.33 3005.41 3471.93

1926 2106 2203

数据来源于:武汉统计信息网:http://www.whtj.gov.cn/。

建立整个分析的回归模型)r=a+bx+c,这里的Y代表200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X代
表外出占全村劳动力的比重,a和b代表的是参数待,C为随机项。整个模型完全符合 高斯假设的所有条件:1.零均值,随机项均值是0.2。2.同方差,即随机项方差都为固定 的常数。3.无序且不相关,即随项之间互不相关4。随机项与X不相关。Dependent
Variable:Y

Method:Least Squares
Date:03/3 1/13

Time:14:01

Sample:200旷一2009
Included observations:1 0 Variable X C R-squared

Coe伍cient
41.21266 674.0255 O.951 023 0.944901 1 32.6885 ?61.95371 1 55.3430 0.000002

Std.Error 3.306624 1 08.6345



Statistic

Prob 0.0000 0.0003 1 922.934 565.2785 12.79074 12.72436 1.060975

12.46367 6.024526
var

mean dependent

Adjusted

r-squared

s.d.dependent Var akaike info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F.statistic

crit甜on

hannan-quinn criter durbin.watson stat

Pro(F-statisticl



硕士霉§;釜炙
MASTFR‘S THESIS

得出整个数据的回归方程:y=674.03+41.21x,其中R2=0.95,St=-12.45。整个 面试运算得出外出务工可以增加收入42元。同时也表明了外出务工可以增加收入。 (4)外出农民工从业环境得到改善 2011年,湖北省外出农民工从业环境得到改善。从事高危、有害工作人员从上 年43.69万人减至42.69万人,致伤致残人员从4.57万人减至2.87万人,雇主拖欠 工资人员从17.16万人减至14.84万人,享受劳保补贴人员从上年70.74万人增至 86.62万人,呈“三减一增”态势。

3.2人力资源回流
3.2.1基本类型、相关数据
农村人力资源回流一般有以下两种类型:回乡工作和创业、大学毕业生赴基层 工作。 (1)回乡工作和创业。 这几年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厂和小商品加工厂开始迁 移到农村地区,这些工厂工资待遇与城市里的工厂不相上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回乡工作或回乡创业。 近几年,回乡工作和创业的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农民工本地稳定就业与回归 创业的良好态势。一方面,这种变化趋势明显。据2012年湖北省统计部门的统计, 随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转移与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我省企业用工需 求加大,农民工省内就业达到441.59万人增长5.77%。其中:返乡务工人员163.48 万人,增长4.17%;省内县外务工人员278.11万人,增长6.73%。同时到省外就业 的农民工也稳步增加,全年省外就业农民工达到600.54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10.89 万人,增长1.85%,以上数据表明农民工流向省内就业的增幅明显高于流向省外就 业的增幅。另外,57.44%的农民工到省外打工,比上年同期58.41%下降0.97个百 分点,从这一比重指标看静态地说明近六成的农民工聚集在省外打工,但从增幅这 一指标看动态地说明省内的就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几年我省各项安置和扶持农

硕士学位论丈
MASTliR‘S THESIS

民工的政策措施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引回10力.元以上企业(项 目)1万多个,累计投资额100多亿元。Ⅲ (2)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工作 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工作主要包括“三支一扶”、农村资教生、大学生村官和选

调生等几种类型。其中,“三支一扶”是湖北省相应国家相关政策,决定自2006年
起每年选招300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和青 年事务综合岗位工作,服务期限3年。选招对象为普通高校三年制和四年制的湖北 生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支医”、“支农”者毕业年限可放宽为往届生。农 村资教生是指2004年起,湖北省教育厅开展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通过政府出 资买岗的形式,以优惠政策鼓励一批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农村乡镇学校去 任教,以缓解农村教师荒问题,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大学生村官是湖北省相应国家 相关政策,从2008年起招考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 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选调生是湖北 省委组织部每年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和湖北省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 员、“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招录一批选调生到乡镇(街办)等基层单位工作,一年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可进行公务员登记,具有公务员身份。同时,也有少部分大学 毕业生自发回到农村创业,这与上述回乡工作和创业类型有一定重复,在此不再赘 述。除选调生本身已具备公务员身份外,其他几类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工作服务期满 后,还可享受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考研、职称晋升、就业和自主创业等优 惠政策。

3.2.2基本特点
(1)返乡务工人员人数大幅增加 随着湖北省投资环境的改善,湖北省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农民工省内就业达到 441.59万人增长5.77%。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流向省内就业的增幅明显高于流向省

萤以七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资料:参考网站http://www.stats.hb.gov.cn/。
18



硕士霉j立j爸疋
MASTliR‘S

rl㈦SIS

外就业的增幅。同时近几年湖北省通过各项措施进行引进人彳+,加大对人才的安置 和提高相应的待遇和扶持农民工的政策措施效果明显。例如参加“三支一扶”的毕 业生每年可获400元交通补贴,年度考核合格者每人每年再发给5000元奖金。3年 服务期满后,还可享受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考研、职称晋升、就业和自主 创业等优惠政策。 (2)政府行为的务工人员比例上升 从回流的情况来看,有部分农民工是自主选择返乡工作或创业,但对人才的招 徕大多数还是依托政府组织。从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工作情况来看,由于政府承诺的 各种优惠条件,使得湖北省每年都能够成功地完成各类选招,以2012年为例,共 招录“三支一扶”1150人(2012年因湖北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统招统派”, 暂不选派支教生),农村资教生12217人、大学生村官3950人和选调生488人,在 这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带动当地 的招商引资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回笼。另一方面,虽然自发外出的务工人员比例在不 断上升,但政府组织、企业招收农民务工人员回乡工作的比例也在明显上升。如2011 年,企业自行招收的农民工为130.41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58万人,增长17.67%。 具体数据见表3: 表3:湖北省农民工务工形式分析表 单位 合计 自发外出 政府组织 中介介绍 企业招收 一h人 ?氕人 1死人 万人 万人 2011年
1045.37 750.75 89.07 75.14 130.41

比重%
100 71.82 8.52 7.19 12.47

2010年
1009.62 739.13 83.11 76.49 110.83

与上年同期+.%
3.55 1.57 7.17 .1.76 17.67

19



硕士学位论文
MASTtiR‘S TItESIS

4造成湖北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
4,1人力资源外流的原因
4,1.1城乡分割与二元体制影响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形成于我国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重点的赶超型工业 化道路以及服务于此的制度构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 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居民在收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减少

了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干预,促进了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上世纪90 年代,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慢慢缩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城 市也开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城乡居民之问的收入差距开始再一次的扩大。 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各项改革事业发展,放宽对农村经济的管 制,实施多种惠农政策,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维持在3:l。 (2)城乡居民在可使用的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差距。据教育部在2012年进行的

新生入学统计中可以发现城市学生在高中——研究生入学的数量上基本是农村的
25倍。①而在国家普遍实施的九年义务免费教育阶段,城市学生基本上100%完成义

务阶段的学习,而农村地区完成的比例很小,基本上在40.23%——65.78%,农村
地区存在大量的学生辍学。 (3)城乡居民在医疗服务上存在差距。当前,农村地区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 所能够覆盖的范围仅仅为45%,仍有一半以上的农民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与此 同时,农村地区的医药资源供给短缺,很多农民因贫困而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城市 地区情况却与农村相反,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合作医疗服务,同时医药资 源供给充足,药价基本上较合理。 (4)城乡居民在消费领域存在很大差距。农业地区整体的日常生活资料价格

①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org.cn。
20

硕士掌j:ij爸乏
MAS’1-liR S TIlFSIS

高、质量低,同时假冒伪劣产品多,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商品监管力度较弱。农村居
民整体远远落后城市居民的消费环境和水平。 (5)城乡居民在就业方面存在差距。城市居民的失业率基本维持在5%左右, 农村中农民的失业率基本上无法计算,除去1.3亿的农民工,留在农村地区的9亿

农民的实际利用率仅仅在50%——60%左右。
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0.95%o抽样数据,非户籍迁移占全部迁移人口数量的 65.1%,这个数据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常常是跨区就业。从下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迁移和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以城市为最终目的地迁移构成了整 个非户籍类迁移的80.3%以上。在城市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中,有33.8% 的人是农村户籍,而农村劳动力中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城市中从事各类工作。表4 就总结了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的地区流向特点。 表4:迁移类型和流向分布(单位:%) 迁移类型 非户籍 户籍 合计 农村_城市
49.14 25.34 40.84

城市_农村
31.12 48.19 37.07

农村_农村
16.32 21.93 18.28

城市_城市
3.41 4.55 3.81

合计
100 100 100

数据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0.95%o抽样数据计算。

4.1.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市场化的进程,劳动
力流动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而且近年来有加剧扩大的趋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 查抽样数据估计,在2010年11月1日至普查期间,迁入登记居住地(乡、镇、街道) 的全部人口即人力资源外流为3.3l亿。 人口普查定义的迁移仅仅局限于居住在户口登记地之外的乡、镇和街道半年以 上的人口迁移,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人口普查中的迁移,是指在2005

——2010年实现的迁移。为了更加直接地观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情况,我们还可以
从其他目的和对象更明确的劳动力流动调查结果中观察短期外出打工的数量变化。


年份

硕士掌{主论更
MASTtiR‘S THES!S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201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大幅度提高,流动半径也相

应扩大,2005年外出1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12200万,见下表5。
表5: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增长情况 全部外出劳动力 总数/万人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0260 11368 12200 13620 15064 15164 15972 16982

其中出省劳动力 总数/万人
4299 5016 5699 6156 6798 7095 7592 8126

比上年增长/%
4.5 5.3 5.6 5.3 5,9 4.1 4.6 5.3

比上年增长/%
6.65 5.87 3.44 5.42 4.35 4.12 4.02 5.1l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劳动就业与流动情况》(2010 年)。

由上表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持续较快发展,整个工业化和城市化建 设就意味着能够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空间空,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因此,加
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4.1.3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现实导向
农村劳动力过剩或者说衡量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标准是什么,至今尚未有完全一 致的看法。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农业劳动 力能够耕种的土地数,用总的耕地数与这个人均可耕地面积之比得出农业生产必需 多少劳动力,再用农村总的劳动力总数减去这个农业生产必需的劳动力数就是需要 从农村转移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进行概括:

硕士掌岱j0乏
MASTFR‘S TH}、SIS

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村总劳动力数量一

农业耕地总量 平均每个劳动力 能够耕种的耕地数



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整个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剩余数量比较简便、实用,有一定 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上述公式隐含着一个假定:这个公式中的

两个要素——农村的劳动力和所能拥有的土地,二者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农
村劳动力和土地,二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多少的土地就要求多少的劳动 力与之相结合。但是,事实上劳动力和土地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说可能 出现这样的情况: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者小于零。前者是指从农业经济中减 去一部分劳动力,农产品数量并不减少,这部分被减去的农业劳动力就是过剩劳动 力;后者是指,同一块土地,配置的劳动力过多了,不仅不能使土地总产品增加, 反而因为劳动力的过分密集,影响到劳动力的正常工作,使总产品下降。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劳动力是否过剩应该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产品价 值是否小于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凡是边际产品价值小于其机会成本的农村劳动 力都可能成为劳动力而需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④我们认为这个标准比较准确地从 经济意义上区分了农村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过程中通过调 查发现国内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劳动力。下表就是中国农村劳动力估计。 表6:中国农村劳动力估计 年份 农村劳动力比例/% 农村劳动力数量/万人 农村劳动力数量/万人
2008 39.21 32626 12794 2009 45.44 32912 14955 2010 47.49 32798 15575 2011 46.27 32451 15015 2012 45.51 31991 14559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劳动就业与流动情况》 (2012年)。

①任洪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政策选择》,学位论文,2008年青岛大学。 ②侯振洲:《试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3



硕士学位论炙
MASTt:R’S THFS{S

从估算结果不难看出,如果农户达到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标准,中国农村劳

动力数量是巨大的,有大约40%——47%的农村劳动力属于劳动力。由于近年来农 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尽管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但农村劳动力的
数量和比例仍然很高。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比例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非农产 业就业形势的变化,2008~2012年是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时期,农村劳动力比 例和数量也不断上升和增加。

4.1.4经济利益驱使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型。或者说是务工经商是促进人口迁移流动 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因素,也是人口迁移和人力资源流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湖北省为例,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提 高,具体数据见下表。2011年湖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50元,比上年增加361 元,增长8.83%,2012年又增加到4833元,比2011年增长8.6%,是2006年以来 的最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准慢慢地提高,城镇人均收入 的增长率常常是快于整个农村地区农民整体的人均收入增长率,这样就造成城乡居

民可支配的收入差距也随全国的经济增长而增长,从2009——2012年4年期间城
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68:1、2.73:1、2.77:1和2.85:1。根据世界银行1998 年研究报告指出,“36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问收入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 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人为城市收入的2/3或更多一些”。而湖北省省目前情况却超 出这一标准,这说明要在短期内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农民增收

的前景也是不容乐观。下表是2006年——201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全省
2011年劳务收入情况。

表7:2006年——2012年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城乡收入差指数 年份 城镇居民的收入 农村农民的收入 城乡收入差 (以农村为1)
2006 2007 7432 8313 3231 3381 4201 4932 2.30 2.46

24

硕士学像论.乏
MAS’1-l?R1S YttESIS

2008 2009 2010 201 1 2012

91 89 10000 1 1175 12312 13753

3539 3734 4089 4450 4833

5650 6266 7086 7871 8920

2.60 2.68 2.73 2.77 2.85

材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2006——2012,湖北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06——
2012。

表8:全省201 1年劳务收入情况 单位
201 1年

2010钲

与上年同期+
.%

劳务经济总收入(年) 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 501元.1000元 1001元一2000元

亿元 万人 。死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1655.64 24.36 150.48 421.53 286.51 162.49

1250.43 30.99 177.25 446.46 230.62 123.71

32.42 .21.39 .15.10 .5.58 .24.24 31.35

2001元一3000元
3000元以上

由表可见: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变化明显,低收于人群减幅较大,同时 2001元以上收入人群增幅较高。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二是农 民外出务工收入,农民外出务工形势明显好于上年,农民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都有 很大的提高,对提高我省农村农民收入的作用明显。

4.1.5社会思想影响
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投资、师资力量的投入、再培训,农 村地区教育状况还是好转,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正在提高,主要表现在初中文化 程度以上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劳动力的比例下降。近年来,中国 劳动力总量仍然持续增长,农村劳动力增长率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绝对数量保



硕士学位论乏
MASTtiR‘S T}lt!SIS

持稳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2年这7年间,农村地区劳动力由以前占全 国劳动力总量的69.4%逐渐下降到63.45%,7年就降低了整整6%,农村劳动力的

这种下降的变化趋势与国内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速度以及和全国劳动力供求市场变
化,三者之间存在一致性。同样在这7年中,农村劳动力向周边城市转移的规模在 不断扩大,湖北省的2012年统计资料显示整个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占全省 农村劳动力的36%,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因此,农村劳动力这种在配置结构上 的变化也决定了近些年来全国农业劳动力在整体数量上没有表现出大幅度变化。尽

管如此,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仍然超过城市全部劳动力数量的2倍。 表9:全国农村整体的劳动力数量、文化素质及向外转移情况
劳动力总 年份 数(万人) 农村地区 劳动力数 量(万人)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70637 71394 72085 73025 73740 74432 75200 49021 48982 48935 49085 48960 48793 48754

农村地区 劳动力比 例(%)
69.40 68。6l 67.88 67-22 66.40 65.56 64.79

初中以上 比例(%)

农村转移 劳动力 (万人)

农村转移 劳动力比 例(%)
28.16 28.55 30.99 32.13 33.78 34.74 36.00

55.97 57。40 59.69 69.98 61.79 62.67 63.33

13806 13985 15164 15773 16536 16950 1753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虽然,全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整体的文化素质还处在较低水平,2010年全国农 村劳动力文化处在小学程度及其以下所占的比例仍高达38.21%,而文化水平处在高 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占据的比例仅仅只有12.46%。但是从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中的 变化趋势来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所拥有的文化素质在慢慢提高,这主要可以从农 村劳动力所拥有的文化水平中处于初中文化水平及其以上的劳动力所占的比例正 在逐年的上升,与此同时,拥有小学文化水平及其以下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正在逐 年下降。2012年,农村地区劳动力中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26

硕士学位论文
MASTt:R‘S THESIS

比例开始达到63.33%,比2006年上涨了7.36%。教育程度的加深,人们不再只是 想在贫困的状态下安于现状,而是努力学习相关技能,到更利于自己自己发展和提 升自我的地方去工作,整个就业的社会思想观念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随着经济、

社会制度、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也会得到改变。改革越深入越
彻底,政治经济的状况变化就越大,就业观念的变动就越显著,从而达到就业观念 与社会条件的相对适应。逐步改变以往的中国人独有的群体观念使得他们习惯于把 自己看作是群体的分子,很少有独立的个性,也少有体察和实践的机会。所以,人 们很难主动地将自己纳人这场变革之中。在社会生活的强大压力下,人们开始了由

群体观念向个体观念、由被动观念向主动观念转变,开始自觉地、能动地投身于社
会。个人的主体观念和自我负责精神都有明显的提高。

4.2人力资源回流的原因
4.2.1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国家在2007年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这也是中共中央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部分。 党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缩小城 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社会发展任务。党在十六届 三中全会中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又做了进一步规划,要求各级政府按照 党制定的“五个统筹”中的具体要求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 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 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①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 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统筹城乡发展,就现阶段而言, 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 果,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㈢

@张寒晖:《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县市域总体规划研究——以浙江省海盐县为例》,学位论文,2007年南京大
学。 4’唐晓平:《统筹城乡发展: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第3



硕士学;童,淹炙
MAS’rliR S TtlI:SIS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以工补农”、“以工带农”、“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协 调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2007年上半年中央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发出了“一 号文件”,这份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

时期,推进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文件还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现代
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④以上说明,当现代工

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之际,必须及时调整政
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反, 进入转折时期若不及时调整或调整失误,都将使农业陷于困境,从而制约和阻碍农 业现代化的发展。 地方政府这几年加大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政策任务纳入 发展规划,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问题,及时做好保障农民工能够 生产生活的社会基本保障和其他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各项政策,来保障农民工各种就业渠道的畅通,完善各类中 央和地方的优惠政策,积极促进辖区内的农民工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制 定政策支持农村企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顺序,逐步在农村地 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村中小企业的吸纳就业能力,让 农民工实现在家门口就就业的愿望;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给予那些积极吸纳当地 农民工再就业的企业,政府要充分给予奖励和优惠条件,调动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 感;组织引导农民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周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 发展的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再就业培训。 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人 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同时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①姜胜洪:《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舆情问题》,《社科纵横》,2007年第8期。

28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HESIS

4.2.2经济利益驱使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通过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

境、搭建创业平台、激活创业主体,引导、鼓励、帮助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
业。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回归经济十分重视,对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奖励和表彰, 极大地调动了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的积极性。 如竹山县为了留住农民工的脚步,在该县11个乡镇设立农民标准化培训中心, 针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家政服务、电工、焊工、建筑安装等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劳动 力就近、就地就业。此外,县积极构筑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扶 持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截至目前,该县参加培训和创业实践的返乡农民工1万 多人次,带动成立创业基地110多个。对此,农民工康敏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比 一比看一看,在家务工也划算。公司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转正后还能享受社保福利 和带薪公休假,比在广东务工更贴心。”目前,他就凭借在“阳光工程”中学的制 衣技能,顺利地应聘到了该县舒亿制衣厂。

4.2.3家庭因素影响
中国人自古以来家庭观念就比较重,一般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也不愿意儿女 远走高飞,除非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或生活所迫而迁居,这叫“背井离乡”,也说 “离乡背井”。即使为了功名而上京城参加考试,也常用“男儿立志出乡关,何处 青山不埋人。来激励自己。当功名已就,不少人也还是要衣锦还乡的。 在现代家庭里,中国人仍很重视孝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敲看作是一个人 应有的起码道德。在农村,儿女结婚后,多与老人住在一起。如果是四世同堂,儿 孙满堂的话,这个家庭会感到根光荣,而且也会被四邻们所羡慕。父母丧失劳动力 以后,赡养父母是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人不仅家庭观念较重,而且地方观念也较浓厚。离开故乡的人,常有一种。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如果在异地他乡听到了家乡话,则感到 格外亲切,要是遇到了同乡,会主动打招呼,有时还请对方到家中款待一顿,叙叙

29



;曩士霉i童j0交
MAST卜R S TItFSIS

家常,好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即使一些远渡重洋,身居外国的华侨,也还组织了同 乡会,如广东同乡会,福建同乡会等。不少老华侨有落叶归根的想法,希望死在故 乡、埋在故乡,才感到安慰。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的文化社会学理论,在社会整个发展与变迁中, 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社会总体的物质资源不断得到积累,推进整个物质文化 的建设,但是人们旧有的社会观念、价值准则和社会意识却是停滞发展,或是发展 速度远远低于社会物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多年,即使是在城市中获 得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他也会觉等自己应该回家乡,认为只有在家乡才能获得自己

的精神依靠,城市中缺乏相应的心灵依靠,他们只是将城市看作是自己暂时场所,
回家乡才是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农民的生活预期。 上面所提到的“生活预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为他人预期,就是当某 个农民工进城打工时,家人对他的生活预期。下表中的统计数据就表明,家庭成员 对农民工的“生活预期”,通过下表可以发现他们亲人绝大多数希望他们能够回家 乡。 第二种就是农民工个人的预期(参见表11)。虽然两种预期存在差异,但仍能看 出,大多数农民工预期最终是回家乡。 表lO:据家人的期望,农民工是否会回家定居?(2012年) 回答
20
Z:

人数
152 29 181

百分比(%)
84 16 100.0

不会 合计

资料来源:笔者在湖北省房县所做的调查。 表11:城市农民工本人对未来的打算(2012年) 对未来的打算 只是暂时的在外面,将来一定会来 赚到一定的钱后回来 看一段时间,没工作就回来 人数
56 64 20

百分LL%
21.7 24.8 7.8



硕士掌位论交
MASTER’S TtIESIS

不行就换一个城市 争取在城里定居 绝不回来定居 合计 资料来源:笔者在湖北省房县所做的调查。

40 55 23 258

15.5 21.3 8.9 100.0

这里的数据表明,虽然有农民工进城有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但是,由家的观 念的生活目标却是一道巨大的心理鸿沟,对于许多农民来说是不可逾越的。对长远 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发挥作用最大的还是家的观念。所以,家的观念仍然是中国最 主要的制度结构,它在总体上改变了一般自由市场经济下劳动力流动的通常规律。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威廉?奥格本“文化滞后”的心理原因。

硕士譬§淹疋
MAS’IIiR S r}I卜SIS

5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5.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
5.1.1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
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农业机械化和简便的农作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的一些 重体力劳动环节,有了相对轻松的替代办法。以稻田区为例,最为繁重的两个劳动 环节,一是插秧,二是收割。从插秧环节看,因为抛秧技术的推广,以前累死累活, 一个人一天只能插1亩秧,现在抛秧,一个人一天就可以抛4至5亩,且抛秧比插 秧的产量更高,机械插秧效率就更高了。从收割环节看,目前小型收割机正在快速 推广,这种小型收割机可以在小块田地作业,一天可以收割20亩,边割边打,农 民只需将稻谷运回家即可。就连种土豆和起土豆这样的农活也由机械代替了,且比 人工播种的质量好,比人工捡的干净。大批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笔者在调查期间 就有一个村支部书记对记者说:在家种田的农民一年在田间劳动的时间不到100天, 甚至更短,不能外出的农民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农闲状态,特别是中年妇女一 年四季在家没多少农活,喂猪、喂鸡、做饭,是她们每天的“三部曲”。 可见,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拓致富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农闲时间多 门路、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致富的潜力很大。如果不及时的开发这些资源,那么 就会白白浪费劳动力资源。
201

1年,政府组织外出的农民工为89.0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5.96万人,

增长7.17%,随着用工需求的增加,企业自行招收的农民工为130.41万人,比上年 同期增加19.58万人,增长17.67%。见表12: 表12:湖北省农民工外出形式分析表 与上年同 形 式 单位
201

1年

比重%

2010笠

期比较+
/U





?死人

1045.37

100

1009.62

3.55

32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IlESIS

1.自发外出 2.政府组织 3.中介组织介绍 4.企业招收

。h人 万人 万人 一珏人

750.75 89.07 75.14 130.41

71.82 8.52 7.1 9 12.47

739.13 83.11 76.49 110.83

1.57 7.1 7 —1.76 17.67

现在,农村地区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民开拓致富渠道,推动农村劳动力农闲时
间进城务工。这样做带来了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以黄石市为例,2011年,全市辖区的农民工劳务经 济收入总量655.64万元,比上年增加205.22万元,增长22.42%。 另一方面还减少了农村闲置人员的增加,保证了农村人员在农闲时节也能够有 活可做,相对的减少了农村犯罪事件的发生率,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 也使得农民能够利用外出务工的机会,到城市去闯闯,见见外面的市面,增加自己 的见识,提高自我的能力和创业机遇。

5.1.2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
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对湖北农作物的传统种植结构和耕地的复种指数产生一 定的影响。耕地的复种指数是指某一地区,全年总播种面积和总耕地面积的比,它 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表13:2002——2012年湖北省农作物的复种指数(面积单位:亩,指数单位:%)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耕种面积
7134 6498 6949 6943 7165 7168 7216

复种面积
2679 2716 2619 2603 2549 2603 2819

复种指数
2.36 2.54 2.63 2.63 2.48 2.31 2.46

硕士拳j二j论.炙
MAS7f}?R‘S’r}l卜SlS

2009 2010 201l 2012

7049 71 59 7206 7068

2016 2000 2401 2364

2.03 2.44 2.35 2.65

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2002年——2012年)。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农作物的复种面积基本上维持在200卜2819亩范
围内,同时复种指数基本上在2.00%——2.70%范围内。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
农业种植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了 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另外农作物种植复杂、 对于劳动力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减少种植,对于劳动力需求低、劳动方式简单的农作 物大量种植。 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造方面来说,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型耕种方式,建立产业化、 集约型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需要有大量的资源集中,即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另 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农村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扎根农 村。对农业问题有深入研究的舒尔茨认为,农业不仅对现代化有重要贡献,而且农 业本身也应该加入到现代化行列中去,而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将传统农业改造为 现代农业。①农业生产要逐步由原来传统型农业发展成为具有农产品多样化、农业 加工产业化和专业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企业化科学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型农 业进行转变。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要由以往的“广播少收”渐进式发展成为“精播 多收”,使整个农业发展道路转向规模化生产、多样化经营。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

土地闲置,正是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机会。 5.1.3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以黄石市为例,2011年,全市辖区的农民工劳务经济收入总量655.64万元, 比上年增加205.22万元,增长22.42%。见表14:

国何和义:《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转移‘j构建和谐社会》,《特区经济》,2008年第l期。



硕士学位论-乏
MASTER‘S’1-t1}:SIS

表14:全市2011年劳务收入情况 单位
201

1年

2010生

与上年同期+
.%

劳务经济总收入(年) 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下 500元.1000元 1000元.1500元

万元 千人 千人 千人 千人 千人

655.64 26.26 120.02 361.53 259.62 162.49

450.43 28.01 152.30 300.12 223.62 123.40

22.42 .1.75 .32.28 61.41 36.00 39.09

1500元一2000元
2000元以上

由上表可以看出黄石市在2011年全年的农民工劳务收入总体比上年上涨 22.42%。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农民工2011年人数达到了162.49

千人,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9.09个百分比,月收入在50卜1000元的人数在2011
民工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家庭的收入。

年下降的比较明显,2011年比上年同期下降32.28个百分比,月收入在500以下的 也比往年同期有所下降。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均有所上涨,这也充分说明了农

5.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
5.2.1增加了社会新投资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乡土情节”普遍较重,长期在外闯荡积累了丰富的信息、 技术、人脉等市场资源,创业愿望强烈,投资潜力巨大,是目前农村最直接、最现 实、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对象,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襄阳市为 例,全市86万余人外出务工,按人均年劳务收入7000元计算,务工者每年带回现 金60多亿元,相当于连续两年中央和省财政对襄阳“三农”的投入。据调查,目 前全市由回归人员创办的投资额在lO万元以上的各类实体6100家,其中投资过亿 元的企业3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5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34家。回归创业盘 活了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培育了市场经济新主体,扩大了区域经济的规模,增加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HESIS

了税收来源,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2.2提高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以枝江市为例,据调查,全市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总数的 78.8%,具有高中及以上水平的仅占总数的12.1%,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劳动力市场要求。一部分进城
农民工经过一段时间外出就业,又返回家乡,利用打工增长的见识和本领、获得的 资金和信息,在镇、村创办企业,发展工商服务业,投资现代农业,形成农民返乡 创业的热潮。 回归人员把先进的工业文明、都市文明带回农村,摈弃落后的生活习惯,开启 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进取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快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 活方式的变革,使乡村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

5.2.3培植了就业新载体
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办实业,一方面解决了其本人的发展出路问题,另一方面

又接纳了直流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以及城镇待业人员等,开辟了城乡就业
的新空间,为农民增收系上了安全带。 笔者调查了解到大批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他们放弃了传统的粮棉油产业, 改变过去的小农生产模式,开始集中农村的闲散土地,兴建规模化养殖厂,办起了 千亩茶园、万亩果园,跑起了运销生意,由往日的农民工摇身变成了今天的企业家; 传统农业的比重开始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优化和提高。据调查,在全市10277个回归经济实体中,从事种植业442个、养殖 业1402个、加工业1088个、交通运输业1469个,从事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 3882个,分别占4.3%、13.6%、10.6%、14.3%和37.7%。谷城县石花镇小坦山村的 农民大多有过打工的背景,他fI'JN用务工积累的资金回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目前 全村有1/3的人口从事该产业,花木种植面积达到800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户 平收入3万元以上,该村己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专业村。
36



硕士学位j爸定
MASTFl{’S TflFSIS

6人力资源流动给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
6.1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问题
6.1.1劳动力流失,大量土地荒废
目前,部分农村的土地荒废严重。以荆州市为例,据荆州农业局统计,全市近 5年来一共累积的荒地达到98万亩,全市土地的荒地率已经达8%,部分区县高达 15%。这些荒地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农村青年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 子,因此土地抛荒程度严重。① 笔者利用空闲时间对宜昌市点军区一个村庄做了相关的调查,该村55户中, 就有27户因家中缺少年轻的劳动力,将自家的土地转让他人耕种,但是部分家庭 认为,如果将自家的土地转让他人耕种的话,他人往往会因为是租借土地,而不愿 意进行相关的土地轮休等方式提高整个土地的肥力。这些租借人往往只为了获取好 的收成,不过土地恢复,滥用化肥,最终导致整个土地的肥力迅速下降。由于上述 的这些原因,很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将自家的土地进行抛荒,有部分家庭因为劳动 力不足,难以管理土地便选择了抛荒。全村每年都有大量土地没有得到好的利用, 大量抛荒。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监利县三其、二十里铺、红杉三个村,这3个村共 有耕地300亩,调查发现闲置的荒芜就有16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79%。在农村 由于劳动力外流而造成的这种抛荒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

6.1.2人才匮乏,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后劲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 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笔者在湖北省进行调查 发现,湖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当前所使用的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仍停留在上世纪 90年代的水平。农业耕种仍依靠牲畜,没有专门的农业机械设备。

①数据来源:荆州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jingzhou.gov.cn/zwgk/zwgk004003004/Index.html。
37



硕士学位论叉
MASTIiR‘S THESIS

曹新等人研究发现,现代农业要求劳动力具备以下方面: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 发展理念;具有初中及其以上的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定期参加省内范围中的 农业相关的职业培训,掌握基本的耕种、栽培等方面的技能,还应该懂得一定的经 济管理方面的常识;具有能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实现改变原有旧的农业生产

方式,具备能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具体的实践当中。
农村地区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导致整个农村地区劳动力缺省严重,在农 村地区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大多数村庄只剩下老 人和孩子,老人观念一般比较保守,满足生活现状,习惯采用比较传统耕作方式, 不愿采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导致整个农村农业生产技术低、熟练程度低、态 度不积极,农业现代化生产难以提高,同时一些农业科研中的新成果难以在实际中 得到很好地应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实地的调查中与一位老人谈起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老者说他们也很清楚 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快速致富,农村现在剩下的都是老 人和孩子,老人们除了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还要照顾孩子,一天基本没时间和精力 去学习。再说,年轻人都进城务工了,从来不指望农业收入。老人的一番话基本上 说出了现代农业在农村地区所遇到的曲折情况。 农村里经常举办由政府农业发展主管部门提供经费,为农民免费传授科学技 术。但是,往往参与整个农业科技培训的都是老年人和妇女,这些人学习的积极性 很低,往往是半途而废,常常使得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难以继续。 以上所有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就业,使得农业科技知识很 难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地应用和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受 到阻碍。而农业生产率不能够有所提高,不利于提高农业比较利益,越来越多的农 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长此以往,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将无法保 障。

6.1.3农村消费力下降
在农村地区,个体工商户一直都被认为是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人,他们能



硕士霉&豫定
MASTER‘S TIlESIS

够充分利用自己商业发展长处,活跃所在区域的经济,带动整个第三产业链向农村

地区延伸。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之前,这些农村个体户就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壮
大,零售店、杂货店、理发店等,他们解决了农村日常生活之需,与此同时,也促 进地方小商品经济发展。但是,这几年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外流,导致农村地区 的消费群体数量不断下降,整个农村个体户也开始受到较大冲击。笔者在调查过程 中,常常发现两三个村才有一个零售店或杂货店,但是很少发现理发店或常用电器 的维修店,更不用说其他大型超市了,手机话费充值点了。 笔者在监利县平安镇民和村就了解到这样的信息。该村杨某、薛某两人在结婚 不久就进城打工了,家里只留下年迈的的父亲和母亲,杨某夫妇俩在结婚时购买了 电冰箱,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坏了,附近没有相关的家电修理铺。如果将电冰 箱运到乡镇上维修就需要找车运送,但该村地理位置比较偏,交通不便,必须要借 用车运出去进行维修,但这样就增大了整个运输成本。两人为出打工,家里的老人 很少也不使用电冰箱,所以一直放着当摆设。过年期间,夫妻俩人返乡回来,打开 电冰箱发现里面早已生锈,已经无法维修了,只好将电冰箱当作废铁卖掉,白白损 失了冰箱钱。 农村地区的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使得农村整体的消费不断下降,农村地区 个体户开始面临许多困境:农村地区但凡有点能力有点商业意图的零售个体户不愿 继续呆在农村发展,相比农村地区较少的消费,他们更倾向于城市或者较发达地区, 那儿人口众多、消费水平高,人们购买力高;而在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的劳动 力都向城市地区流动,消费群体不断缩小,农村个体户市场越来越趋向萎缩,导致 个体户也开始为了生计流向城市或更为发达地区。以上的困境使得农村个体户整体 的发展开始进入恶性循环,发展前景茫然。

6.2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问题
6.2.1扶持政策见效难,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回归创业的政策很多,但与“回归创业”的实际情况不对

39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路,在实际工作中操作困难。比如在用地方面,回归企业因为规模小,缴纳的税费 少,就很难享受到政策优惠,难进工业园区发展。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回归企业 在建起厂房、买回设备后,流动资金十分匮乏,但又缺乏足够的抵押条件,因此很

难获得银行贷款,企业经营困难,发展十分缓慢。另一方面,人才寻觅难。回归企
业招普通工人容易,但招熟练技工却很难,要招高层次管理人员更难,一些企业不 得不高价“挖人”,增加了管理成本。

6.2.2回流人力资源数量有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
笔者在监利县做调查时,专门选取了外出打工较多的村镇,如建华镇、新桥镇、

甘河滩镇、通海镇和多巴镇5个乡镇的若干个村,它们分别是朱庄村、严小村、邹
码头村、河港村、沈园村、马坊村、黄花村、小寨村、总寨村、韦郊村。通过调查, 截止2012年12月31日,这10个村共有农民1648人,外出打工1000人,占总人 口的比重为60.7%,有369人已经返乡,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39%。 在湖北监利县邹码头现已返乡的11人中,仅有2人找到了工作重新就业,这 两人在外出时即从事动力三轮车营运,每年在春节前,他们都要提前返乡,大多数 人往往选择重操旧业,但是在家每天挣得工资远远低于打工工资,在调查中了解到 一天最多时也只能挣到20多元,大多数情况下是10元左右,这样一个月下来也只 能有800元至900元不等。笔者在监利县做农村返乡调查时,发现在监利县返乡的 42人中,春节期间只有3人找到了离家不远的临时工作,其他人往往在家闲呆。这 3人都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区要修公路,政府需要数量不多的临时工,他们才能得 以上岗,每人每天工资才10元。笔者在朱河村做调查时认识了当地返乡农民崔某, 26岁,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有一年了,主要在广州、汕头等地做建筑装修,两人年纯 收入加起来才2万元左右,每年过年时才回家。在家的时间由于他们懂住宅装修, 所以空闲时间开能从事装修的杂活。现在农民生活条件渐渐转好,许多农户都开始 建房,所以他们装修的生意较好。而大多数返乡的人没有特殊技艺,他们在返乡后, 往往在家闲呆,无所事事。



硕士霉i:j-奄交
MASTIiI{’S’rIlf:SlS

从返回者在外从事行业分析看,从事建筑行业的有91人,占35.7%,这些劳动 力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武汉等地区;从事工业行业的有19人, 占42.7%,这类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城市;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有25人,占9.8%; 从事其它行业的有3人,占11.8%。他们通常围绕着家庭居住的地点在村庄中就业 或者在其他地方与其他村民一同享受闲暇。

41



硕士拳{主论丈
MAST!:R‘S T}lFSIS

7合理引导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几点建议
7.1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
一是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废除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 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执行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 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一步打破城乡就业体 制和政策分割,将农民和市民就业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适合转 移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改善转移就业环境。 二是不断优化和完善机制。一是完善劳务输出机构和管理服务网络,建立健全、 能够及时更新的城乡劳动力信息库和市场劳务需求等信息库,为农村劳动者和各个 用人单位及时提供信息服务。二是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所有制性质的中介机构, 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务工信息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积极创新服务方式, 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农民工外出实际情况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城乡统一的农民 工就业、失业等信息的登记制度,同时对那些转移性就业的农民工实行相关辅助工 作:免费登记、提供符合个人实际能力的就业信息、国家就业政策咨询、相关的职 业培训等等。四是联合相关部门组成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专班,提供法律援助,调 处劳务纠纷,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三是进一步强化技能培训。进一步创新培训机制,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培训,大

力扶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为提供方便及时的培训服
务。积极创建劳务品牌,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创立一批劳务培训和输出 品牌。 四是积极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要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当前就业形势 和承受能力,按从事具体工作的工种和自身的经济情况进行共同保障但有区别的提 供保障。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集养老、医疗等为一体的社保项目,稳步推 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将农民工全面纳入工伤保险,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 问题,实行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等等。

42

硕士_.:;≯囊论疋
MASTliR‘S TitFSIS

7.2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运行必须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
作用,培育和发展现代市场体系。2000年代以来,为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体制和制度性改革: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重点是 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努力规范市场 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秩序,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 封锁,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 的环境;推进价格改革,基本建立了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改革传统的商品 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了商品市场,推动流通领域走向现代化;大力发展市场中介 组织,积极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 监督,逐步提升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从中央到地方,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以及人力资源流动客观规 律的同时,积极履行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 人力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以及农村柔性引才、弹性引智的意见措施,并在拴心留人 上下工夫。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各类人才“不求有位, 但求有为”,一大批“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叫得响”,来自于城市的优秀人力 资源正活跃在广袤农村的田野地头。

7.3充分发挥县域经济转化就业功能
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总体向好,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 力度。同时,要针对中部地区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内生性特征明显的特点,积极 扩大本地就业容量,引导扩大就近就地就业。 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民 转化成为农业工人或准农业工人,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发挥农村传统、 地方特色的行业优势,在农业增效难度大、乡镇企业吸纳劳力余地小的情况下,注

43



硕士学位论炙
MASTt?R S TH}、SIS

重发挥本地区农村传统、有地方特色的行业优势,形成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性转移。 一是加快发展工业园,就地转移农民。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

产业进行全面布局规划,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旦形成规模化发展,就能够吸收
更多的当地农民就业,让农民能够真正的做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同时,农村工业 园建设在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和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并 为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并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企业集群。这就彻底 改变了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和浪费资源、

危及安全、污染环境等负面影响。 二是工业项目布局农村,就近转移农民。大力招商引资,加快调整工业布局,
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来自农村,农产 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农村。过去,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水乎偏低,而有 限的加工企业基本聚集在城市。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 发展,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工业项目向农村扩张,就近吸 纳农民就业。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形成链式就业创业。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 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饲料、种畜种禽、加工、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拓展就业 空间。

7.4着力提升小城镇吸收就业水平
小城镇是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重要的“蓄水池”,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建设 和进一步发展的载体,也是发展第三产业最适宜的腹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路。汉川市马口镇以纺织加工为载体发展小城镇的经验

表明,每增加1名第二产业人员,就要增加2—3名第三产业人员。
落实优惠政策,一是明确扶持政策。应充分尊重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权利,改善 创业环境。二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 息、创业培训和资金担保等。三是改善金融信贷服务,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扶持力度,

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融资难、资金供给短缺、贷款利息高等问题。四是加强引导和

硕士学位论炙
MAST}iR‘S TIt}=SIS

指导,帮助农民工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选准创业项目;把农民工返乡创业和生产 经营均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 环境。 搭建创业平台。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街区,采取集体流转土地的办 法,先征后租,招纳进园,统一管理,解决回归企业用地难、管理难等问题。县乡 两级加快建立农民工创业就业咨询服务中心,储备一批中小创业项目,为有意创业 的人士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以及信息、贷款、办证等服务,缩短项目考察、论 证和投资周期,加快回归企业成长速度。 加强金融支持。专题研究解决回归创业的融资问题。金融部门要创新融资品种, 降低贷款门槛,放宽抵押条件;担保机构降低申保起点,实行应保尽保:各级政府 安排专项资金,对回归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贷款贴息。 开展创业培训。围绕农民工创业,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

充实创业者在企业管理、成本核算、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降低创业
风向,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创业人员的视野, 增强创业的有效性。同时围绕招商和创业工作抓培训的做法,加强用工对接,解决 农民工就业难和本地企业用工难问题。

45



硕士学§论文
MASTtiI{‘S THf=SIS

8结论
8.1研究结论
纵观全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对整个农村家庭产生 了很大影响,进而又影响到了整个农村地区的投入、产出。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 性特征,导致了外流的劳动力在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之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

产生对农村发展既有利也有弊。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成了,使之能够扬长
避短,促进农村地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本文通过理清矛盾,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体系;2.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就业;4.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 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促进城市和农村发展实现双赢。

8.2研究展望
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譬如, 在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的农村劳动力中所出现的妻儿老小相互间关系的变化的等研 究仍是空白。笔者在深入调查发现,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劳动力常常会出现家 庭关系生疏,严重者家庭破裂,严重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进而 又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和谐。这样以来,外出务工或者经商的农村劳动力的代价 就惨痛了。学术界对于农村青壮年、较为优秀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农村剩下的 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的,对农村整体的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整个农村经 济发展停滞不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率低,农村生活缺少生机,最终将使整个农 村文化建设步入历史低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该领域可供研究的空间还 很大,等待后续者不断挖掘。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参考文献
[1】朱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陈景红,河南省农民收入对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 大学,2010. [3]王波.宿迁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 [4]伊特韦尔.新帕尔格罗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卷,商务 印书馆1972年版. [6】王建民著.人力资本生产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Schultz,%W.1 961,Investment [8]Schultz,T.W.1 975,The
Economic Literature,1 3.
in human

capital.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 1.

Value of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ate.Journal of

[9]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一人口质量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0]JJIl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雅各布.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版. [12]D.W,乔根森.生产率与美国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王金营.中国经济增长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需求[J].中国人1:3科 学,2002(2). [15】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9年版. [1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W刘易斯著.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

47



硕士学位沧炙
MASl ER‘S+rflFSIS

[J].社会学究,2002(3). [19】蔡畴,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10).

[20]蔡畴.转轨时期劳动力迁移的区域特征[J].中国人El科学,1998(5).
[21]蔡愚复,张燕生.发展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杜,1997版. [22]曹新.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宏观管理对策[J].理论视 野.1999(3). [23]曹政.中央一号文件推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新技术,2007(4).

[24]敖德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08. 『25]蔡叻.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分析~解释流动与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
[J],经济学动态,2005(10). [26]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7]徐志南.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之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5).

[28]周婷婷.公共服务与幸福经济学——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和医疗服务满
意度的实证分析[D】,中央财经大学,201 0. [29]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农业基础稳固[J],经济问题探索,2009(5). [30]杨冬梅.我国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适时性思考[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 版),2009(4). [3 1],/td,红.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等值化”[D],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 [32]江永清.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县乡政府行为变革[D],湖北社会科学,2007. [33]任伟,现实约束下的中国农村金融的深化与发展[D],IN)I I大学,2009. [34]韦雨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5]N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制度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36]李军林.构建北仑新区和谐社会探析[D】,东南大学,2007. [37]陈伟.中国农村文化产业SWOT分析与对策[D],湖南大学,2008. [38]文IJ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39]王春超.躁动中的农民流动就业——基于湖北农民工回流调查的实证研究
48


讯.2009(2).

硕士掌位论文
MASTtiR‘S THESIS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40】张良.浅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J],决策咨询通

[41]罗仁朝.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El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南京、苏
州、无锡为例[D],东南大学,2004. [42]汪腾.凉山民族地区农民工对流出地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 学,2009. [43】江永清.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县乡政府行为变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2). [44]马国兴.尽快制定吸引青年人务农的政策[J],调研世界,2008(2). [45]何和义.农村闲置劳动力资源的有效转移与构建和谐社会[J】等特区经 济,2008(2). [46]黄金焱.黄冈市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消费需求调查研究[D],华中农业大 学,2008. [47]李云才.新农村建设的技能经济研究[D],中南大学,2007.

[48]张延东.论利益平衡——转型时期中国的利益冲突及其法律规制[D],北方工
业大学,2007(3). [49]:E萌.论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50]徐强.农村人才资源流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甘肃 农业,2009(8). [51]吴芳.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52]张寒晖.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县市域总体规划研究——以浙江省海盐县为
例[D],南京大学,2007. [53]潘鸿雁.面对城市与农村的两难抉择一对河北翟城村分离的核心家庭的考察 [J],甘肃理论学刊,2005(2). [54]-t-_:t也宏观调控专题调研组.在宏观调控强化与完善土地金融政策[J],中国城 市经济,2008(9). [55]:E建伟.“城乡分割”户籍制的形成和改革[D】,北京大学,2008.
49

硕士学位论炙
MASTliR‘S 7TII}1SIS

[56】严于龙.农民工:贡献、收入分享与经济、社会发展[D],中国农业大学,2007. [57]郝桂萍.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统计,2008(3). [58】孙刚印刘嗣明.直面农民工回流问题[J】.党政干部学刊,2010(2).

『591文1J嗣明.三分农民: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构想——以江汉平原为例
[J].农村经济,2008(10). [60】刘嗣明郭晶周飞.湖北省d、城市发展的方向及重点研究[J】.发展研 究,2012(4).

50



硕士学位论丈
MASTER‘S T}l}:SIS

致谢
在即将完成这篇论文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即将再次离开校园。自2008 年到我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至今,已近五年。这五年,我的生活充 满转折与希望,也是注定难忘的五年。翻看这篇毕业论文,回顾求学时光,有太多 太多的感谢想献给那些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
首先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刘嗣明教授。刘老师学识渊博,见解独到,在我的求

学路上给了我许多指导。同时,老师为人热情、宽容,对我的实际困难给予了最大 限度的包容,才促使我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工作与学业同时取得进步。在撰写 论文的过程中,刘老师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论文的选题、构思以及研究方法 等方面,都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对我尊敬的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学业得以顺利完成,同样得益于学院其他老师对我的关心。城环学院是我本科
所在的学院,很多老师从本科起就教授于我,像罗静老师、吴宜进老师、李星明老

师、冯娟老师,在硕士研究生的求学与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照顾我,给予我很大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同门学友,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获得灵
感,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
心的感谢。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李梦超 华中师范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李梦超 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13


更多搜索: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48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