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动介兼类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21:05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动介兼类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介兼类词 分类特点 语法化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介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介词多数又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在虚化的过程中,其中一部分动词并未完全虚化,即既具有动词用法,又具有介词用法,从而形成动介兼类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外国留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动介兼类词的使用难以准确把握。鉴于此,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动介兼类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充分利用北大语料库和《汉语大字典》中的语料,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揭示动介兼类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并试图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期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动介兼类词的教学效率,有助于留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一部分动介兼类词的具体用法。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等内容。 第二章,讨论22个动介兼类词的分类及特点。本章中,笔者在共时层面结合《现汉》(第6版)中的释义情况,从语义功能角度总结出动介兼类词具有动词性弱、多只能带非实物性宾语的特点;并将它们分为对象类、目的类、条件类、使动类四类。 第三章,描写动介兼类词形成的语法化机制。本章我们分别从句法语义机制、认知机制和语境机制三个方面论述了动词向介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从历时角度阐释了现代汉语中的动介兼类词的形成机制。 第四章,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教学建议。本章中,笔者将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发现留学生对动介兼类词的使用情况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留学生对这些动介兼类词的介词用法掌握较好,而对动词用法掌握较差;(2)词的使用率越高,留学生正确率相对越高;(3)并非汉语水平越高的学生对动介兼类词的用法掌握得越好。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动介兼类词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较侧重于介词用法的教学;(2)教师相对重视使用频率高的动介兼类词的教学;(3)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针对上文从本体上对动介兼类词的研究,以及留学生对动介兼类词学习及掌握情况的调查,我们对动介兼类词的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具体如下:(1)对比教学;(2)适当运用语法化教学;(3)突出语境教学;(4)加强练习。
【关键词】:动介兼类词 分类特点 语法化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9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现状9-14
  • 1.1.1 兼类及兼类词的一般化研究9-11
  • 1.1.2 兼类词的具体化研究11-12
  • 1.1.3 动介兼类词研究12-13
  • 1.1.4 对外汉语动介兼类词教学研究13-14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14-15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研究方法14
  • 1.2.3 研究思路14-15
  • 1.3 语料来源15-16
  • 第二章 动介兼类词的分类及特点16-22
  • 2.1 动介兼类词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16-17
  • 2.1.1 动介兼类词的概念16
  • 2.1.2 动介兼类词的收词范围16-17
  • 2.2 动介兼类词的特点17-19
  • 2.3 动介兼类词的分类19-22
  • 第三章 动介兼类词的形成机制22-30
  • 3.1 句法语义机制22-26
  • 3.1.1 句法结构的变化23-24
  • 3.1.2 词义关联性的影响24-26
  • 3.2 认知机制26-27
  • 3.3 语境机制27-30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动介兼类词教学研究30-43
  • 4.1 对留学生运用动介兼类词情况的调查30-37
  • 4.1.1 调查问卷相关情况30-31
  • 4.1.1.1 调查对象30
  • 4.1.1.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30-31
  • 4.1.2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31-37
  • 4.2 目前动介兼类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7-39
  • 4.2.1 教师较侧重介词用法的教学37-38
  • 4.2.2 教师较侧重使用频率高的动介兼类词的教学38
  • 4.2.3 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提高38-39
  • 4.3 动介兼类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39-43
  • 4.3.1 对比教学40
  • 4.3.2 适当运用语法化教学40-41
  • 4.3.3 突出语境教学41
  • 4.3.4 加强练习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63
  • 后记63-6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0448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448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