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学生汉语动词偏误分析
本文关键词:韩国学生汉语动词偏误分析
【摘要】: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所发生的言语现象,认清他们的中介语体系,进一步了解、研究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的现象与规律,以利于对目的语的更好地学习和掌握。[1]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动词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难的一个方面,此项研究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在动词的偏误分析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本文以汉语动词的词法、句法功能为研究对象,归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韩国学生的汉语动词偏误类型,找出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及合理化建议。
【作者单位】: 长春师范大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动词 偏误分析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不同于母语语文教学的专门学科,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也应该具备不同于从事母语语文教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熟悉教学法并能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红英;韩国学生汉语词汇使用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慧敏;;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王月婷;;《型世言》中不定时类时间副词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鲁素霞;;现代汉语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淑娟;黄国华;;“可”是不成词语素吗?——兼谈“可”的意义与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熊瑜;;赣语樟树方言中“得”字的意义和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宣姝;学前对韩汉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李莉莉;现代汉语无条件让步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姝s,
本文编号:105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5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