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2016-10-18 02:15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总第77期社会科学

大理学院学报

读完全不能作为一个目标)。

如此定位语音教学的首要目标,牵涉到教学中的一系列做法。主要是要在说话中教语音,而不是在朗读中教语音。这是对我们传统语音教学的一个重大改变。只有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说话时发音才会能为本族人所接受,而不至于使他们用一副自然、

读书腔、朗读腔说话。试想,假如学生模仿广播电视中的腔调说话,岂不是很可笑吗?

惜到目前为止,许多教材还没有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声调图是直观的,如果不准确,给学生的印象就更深刻,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误导。

总之,语音理论对语音教学是有指导作用的。很难设想,教语音的教师,对发音原理毫无所知,还能够教好语音。

4汉语语音教学必须包括轻重音和语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去曾把《汉语拼音方案》

3语音理论的作用

对于多数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语音是一种“口耳之学”,要通过口来实践、模基本熟巧,所谓仿,通过耳来辨识,而不是靠语音知识。这跟其他要素的学习性质是一致的。我们的教学对象多数没有语言学背景,特别是没有语音学背景,企图通过讲解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理论,教会他们语音,收效肯定不大。只能靠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让他们学会。

但要把语音教好,对于教师,掌握语音学的基本理论是必要的,不管是普通语音学的理论,还是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其研究成果,对于语音教学,都是有指导作用的。教师的任务一要运用语音学的理论辨别学生的正误;二要善于把语音学所讲的发音方便地掌知识,转化为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握语音。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土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发音的困难。如教送气音,用纸条、蜡烛检验;教舌尖后音zh、ch、sh、r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舌尖上卷,用手指或笔杆顶住舌尖以帮“土办法”。助发音,都是有效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随时掌握最新的语音学研究的成果,否则就会把陈旧的知识、不准确的知识传来传去,影响教学。举一个例子,第三声调值214的表现。现在用得最多的是采用刘复1924年的《四声实验录》的声调曲线,把第三声的前一部分)画得很短,而上扬的后一部分画得很长。可是(21

这个图中的第三声曲线跟后来的研究不符,第三声的实际调值恰恰相反,即前一部分长,上扬部分短,,有时(在口语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使整个第三声成为一个低平调。徐世荣对第三声的描写是:“起头比阳平的起头还低些,略微下降,拖长,然后快速升高,重点接近于阴平起点。前半下降,拖长阶段实际

〔4〕

。可长于后半上升阶段,上升阶段相当短促……”

作为汉语语音教学的全部内容,即只限于教声母、韵母、声调。现在仍然有不少新编的教材这样做,这应该对正规的教学是不够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把轻重音和语调纳入教学内容。

我们知道,外国人学汉语,语音的最大问题是“洋腔洋调”。对于“洋腔洋调”的形成,有各种不同解释,但归根结蒂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汉语轻重音的规律和语调特点。如果学生有一个或几个声母、韵“洋腔洋调”的,因为一母发得不准确,是不能形成个音既构不成“腔”,也成不了“调”。何况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对多数外国人来说并不是那么难,难点并不多。声调有一点难度,声调之难,主要不在单个声调,就单个声调来说,多数学生都可以发出来,难在声调的连读,一连起来,“洋调”就出现了,主要是学生往往把汉语的声调跟他们母语的语调混起来了。

至于轻重音和语调,也不能说有多么难,主要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没有对汉语的语调进行准确的描写,更没有作为教学内容。再容易的东西,不教给学生,他们也是不能自动掌握的,他们就会用自己母语的语调代替汉语的语调,于是就出现了“洋腔洋调”。

从总体上说,在完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后,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要把重点放在轻重音和语调的训练上。4.1

关于词重音和轻声音节

汉语词重音规律性

比较强。“不带轻声的词,双音节词是后一个字重

〔5〕

,也就是说重音多在后一音节读,前一个字稍轻”

上,假如学生没有掌握这一规律,就会出“洋腔”,如:

——*教室(说明:用下加点表示词重音)教室—

··——*水平水平—··

三音节词以上的多音节词/词组的重音多落在

2

Word文档免费下载: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_鲁健骥 (下载1-4页,共4页)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43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7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