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理解与表达——兼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本文选题:概念隐喻理论 切入点:空间隐喻 出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作为连接认知和语言的纽带,概念隐喻理论为认识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以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从隐喻入手学习词汇网络符合认知规律,有益于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和语言构建能力。本文探讨的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概念隐喻形成和理解的过程以及它派生的词汇网络系统在真实情景下的运用。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of language, but also a universal mode of thinking and a means of cognition. To understand, construct and express another concept with one concept is Conceptual Metaphor.As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languag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thinking process, behavioral experienc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vocabulary network from metaphor conforms to cognitive law and is helpful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raditional vocabulary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ased on cogn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derived lexical network system in real situa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2 刘瑾;隐喻机制——词汇联想教学的理论基础[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薛忆沩;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王世群;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成文,张丽芬;社会分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高增霞;连动结构的隐喻层面[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3 朱晓红;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陈运香;塞尔的隐喻理论与汉英数字文化内涵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蔡永良;语境与隐喻[J];常熟高专学报;1998年03期
7 王云燕,张华英;当前隐喻研究的两种发展趋势[J];楚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8 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年02期
9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10 杨艳;汉语中的时间隐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官晓勤;;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肖丛珠;赵玉闪;;英汉概念隐喻对比及隐喻互译[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4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9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全;论隐喻的本质与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3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仇伟;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英语中的名物化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黄昱娜;经济类英文期刊中隐喻理解的有效途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7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范淑云;汉语中与人体部位相关语词的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刘洁;唐五代重叠的“调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薛忆沩;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4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得春;第一届全国朝鲜语-韩国语教学研讨会在延边大学举行[J];当代韩国;1995年04期
2 薛忆沩;当代隐喻理论的基本框架[J];书屋;1996年06期
3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5 崔健;韩汉方位隐喻对比[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董莉;空间隐喻的辩证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薛忆沩;概念隐喻理论与汉文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郭翠;国外隐喻研究刍议[J];东方论坛;2000年03期
9 张凤;俄汉空间隐喻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艳芳;;关于空间-时间隐喻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洁;;空间隐喻的本质特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盛男;李福印;;从“朝”与“暮”的词义演变看汉语语言及思想中的时间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钟小佩;;情感三维空间隐喻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2 和贞;从中外隐喻研究对比看德汉成语的隐喻结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廖正刚;隐喻中的语义迁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5 白丽芳;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评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范淑云;汉语中与人体部位相关语词的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覃胜勇;[D];湖南大学;2002年
8 陈新葵;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范继花;汉语方位隐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10 魏颖;时间的概念隐喻跨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58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5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