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对外汉语论文 >

英汉隐喻中所凸显的词语搭配特点

发布时间:2018-03-06 07:21

  本文选题:隐喻 切入点:词语搭配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喻代表了人们的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其无处不在。隐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超常搭配,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通过对英汉隐喻中所蕴含的词语搭配特点进行了对比探讨,并总结了其共性和个性,对英汉翻译、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词典编撰都有一定启示。
[Abstract]:Metaphor represents a new way of cognition, and it is ubiquitous. Metaphor is in a sense a kind of supernormal collo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llocation of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summarizes its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which has some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dictionary compilation.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会娟;;图形用户界面的隐喻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张慧;崔岩;;标志符号和语言的隐喻认知推理过程相似性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王雪孺;;《雪夜林边驻脚》的认知文体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张东方;张广亮;;浅析隐喻在诗歌中的修辞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常翠;;窥斑见豹——结合角色—背景理论分析狄金森诗712的矛盾死亡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岳娟;;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8 段婷婷;;简述文化在概念隐喻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王一杰;;《红楼梦》中女性疾病的概念隐喻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耿丽敏;王斌;;空间隐喻分析——以《红楼梦》中上、下、高、低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林雄奇;;Halliday语法隐喻的诗性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9 徐超;;面向汉韩机器翻译的隐喻研究及隐喻知识库构建设想[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3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肖建喜;隐喻对针灸学经典理论建构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晓东;从以知语言学角度谈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沈炜;从美联理论的角度分析侍意隐喻的作用及其理解过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史谦;经济语篇中隐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哈斯;汉语隐喻认知脑机制的ERP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广艺;;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其研究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2 邵小慧,杨士荣;试析汉语“超常搭配”的审美心理机制[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年08期

3 袁秀;定中超常搭配与修辞效果[J];阅读与写作;1994年04期

4 付兴尚;谈超常搭配的语义变化及理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5 刘静敏;与拈连格有关的词语超常搭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3期

6 张金平;形容词做宾语时的超常搭配与修辞[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7 杨绍林;超常搭配在特殊语境中的修辞效果[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3期

8 任崇芬;从“黑开两朵忧郁的灿烂”想到的——谈谈非正常搭配的良莠鉴别[J];修辞学习;1994年02期

9 赵晨,肖青云;认知语境与超常搭配词组的语义推导[J];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田卫平;寻常词语艺术化与词语超常搭配[J];修辞学习;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隽;吴江宁;马晖男;;模糊同义词库的建立与改进的VSM检索系统设计[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赵晨光;蔡东风;;利用语义特征生成搭配[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王素格;杨安娜;;一种混合语言信息的词语搭配倾向判别方法[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春岭;斯琴;;现代蒙古语词语搭配分布特征初探—以单词GAR、JALAGV为例[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侯松;周斌;贾焰;;分词结果的再搭配对文本分类效果的增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6 王健;王安民;;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杨同用;;关于编纂现代汉语常用实词搭配词典的设想——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使用对象[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丽萍;;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二项和多项并列词组研究(英文)[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10 刘建刚;;从“上下图式”到“等级图式”——空间方位关系在语言世界的映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波;助你解决词语搭配困惑[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马玲;阅读:从班内起步[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合作一小 黎虹 马玉梅;通过识字教学 如何提高藏族儿童的组词 造句能力[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4 ;一生的工具书 中学篇[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 杨智勇;浅谈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年

6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7 张婷;美丽虽可贵,智慧价更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这样教学生爱上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中学 蒋荣;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看法[N];学知报;2011年

10 清华附中初三年级副年级组长 赵燕;如何备战中考语文[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江静;隐喻化中的源语概念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明宏;基于与汉语介词短语“在……上”之比较的英语介词on的认知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王素格;基于Web的评论文本情感分类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8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李翠英;搭配的动态观及其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冉;流行歌词中的修辞艺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殷晓蕾;语境对隐喻映射过程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秦舒娟;基于语料库的基因相关新闻词语搭配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李然;英语词语搭配教学干预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王蕴璐;汉语颜色词探微[D];天津大学;2007年

6 李娅娇;搭配错误:中等水平英语教学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7 司云伟;词语搭配及搭配不当实例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8 念颖;论诗歌语体中的超常搭配现象[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叶鸣;汉英概念隐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4年

10 柴翱;汉语双字复合词产生中的语法启动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3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573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c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